01
记忆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我翻阅了高中时期的几篇作文。可以说——透过那些文字看到自己试图表达真诚,但往往导致两种局面,要么孱弱无力,要么用力过猛。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可想而知——写作水平时好时坏,极其不稳定。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以前写的作文不完全真诚,再加上自己初期表达比较艰难。心里没有异常坚定的观点,内心很迷茫,喊口号式的书写较多。如果不是为了应试,我大概都是疑问句或反问句,而不是陈述句和感叹句。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学校教育没办法教你如何成为一名作家,但是它可以帮你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初中时期,我和班上一位朋友一起开始尝试在日记本上写小说,互相鼓励支持。后来听闻她假期里在网络上写小说了,在她的影响下,我才有要去网上写小说的念头。
我莽撞地选择小说网站投稿,根本没有报以过稿的期待,反而出人意外过了审核。从此,寒暑假会不定时在网上更新小说。在此期间,也开始尝试用电子邮箱投稿。只记得当时连格式都分不清,就是胡乱发到对方的邮箱里。
高中有一次,作文获得了入围奖,也是某年暑假莽撞地在网上进行的一次投稿。奖状发到学校传达室,后来传达室的保安送到班主任那里,辗转之下才到我手上。
其实,我一直都不是非常出彩的人:上学时期成绩中等,属于不算好也不算差的行列。兴趣爱好也并不广泛。写作可以说是我唯一让人看到独特的地方。我承认以前也有过虚荣,坦白说,这种虚荣心不足以支撑我一直保持创作的热情。
后来,高中班上的一位朋友,她也喜欢写小说,我推荐她去了一个小说网站签约,成功签约后网站寄了名片给她。不知怎的,班主任得知她写小说签约,于是顺藤摸瓜也知道了我也在写小说这件事。她后来特地对我说了抱歉,原本我写小说只是身边几个同学知道,一下子之间老师都知道了。
我觉得无伤大雅,因此并没有责怪她。我反而通过这件事明白了在那个年纪,我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想要在师长面前证明自己与众不同。那种心情我太理解了。只是,我对于自己写小说本身充斥着自我怀疑,我从来不觉得那个时期的作品值得传阅。写的小说情节逻辑不够严谨,趁着放长假我会一遍遍不厌其烦去修改。
而我现在,也在通过成长当中桩桩件件的事情来审视自己。我从很早的时候,就明白了——最初写作不为任何人而写。这也不是为了一些虚荣心、炫耀欲。反而是写作,使我的双脚踏入清澈的溪水里。洗净我原本的浑浊。
02
如今回想起来,高中时期写作文不够放得开,是因为那时我在人生朦胧仿佛间,才会有那么一种处在迷雾中的状态。老师建议我不要把文章写得太平淡,文似看山不喜平。而我却知道,自己写文章上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一点,只是当时我既无法触及,又表达不出来究竟是哪里不对劲。于是,时间给我带来了答案。学校内,看得是高考满分作文,学校外,写得是自己想写的文字。应试的作文和自己私下里写小说这两件事,在我心里泾渭分明。
一开始写小说都偏意识流,我尝试过让朋友看,她们纷纷表示看不懂。我也很沮丧,回顾来看,就很明显感觉到自己是在用笔宣泄情绪。我很笃定自己写小说不是胡乱写的,在写小说这件事上,我所有的情绪都隐藏在每个人物背后。小说当中一个个人物在代替我发声。
一路写下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才会把我带到今天。一直以来,除了写作,我也抓不住别的。人生是体验,你无法占有,但是体验到写作,让我觉得连落空都是既痛苦又幸福的体验。
在听风是雨的年纪里,一个个人看似在茁壮生长,实则无比脆弱。没有什么不好承认的,写作之路,一路走来都非常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除了极个别观点坚定不移,很多观点动辄倒戈,摇摆不定。
学校教育不是为了教会你成为一名作家。不过,一个用安静的力量野蛮生长的人,写那些字字从心里流出来,又流到心里去的文字。日拱一卒,即便你没有办法成为真正的作家,那你也是一个非常强的人。
个人努力从来不是内卷,而是找到自己——你的经历可以带你抵达你不曾到过的地方。
我以前愤世嫉俗,觉得周围一切都太过于嘈杂。回归初心之后才发现一个人的心是安静的,周围再喧哗也无法完全影响到自己。烦躁不安之际一度看不清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静下心来就能对自己坦诚——我没办法不写作,就像人没办法不吃饭,同样的道理。
03
再来谈谈,文人相轻。我过去容易嫉妒天才写作者,每每看到眼前一亮的作品,就会自惭形秽。
九年前,我看《圆桌派》有一期马未都谈及——写文章不能没有自我感觉,最怕你写得不好,自己还察觉不到,但是确实有那种文章写得很好,自我感觉很好的人,这种人就一定能成功。前半句话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我的心魔。后半句话一路鞭笞着我,让我在写作上不敢松懈。
我曾说过有不计其数的退稿。有一天,我突然醒了。觉得自己太过沉湎于被拒稿的挫败感之中。一直以来,我的邮箱里装着可能几十封已读不回或者不读不回还有明确的退稿邮件,我竟然以不计其数来形容。
猛然醒悟那一刻,意识到——不会超过两百封。心里闪过这么一个念头:这才哪跟哪!
这个念头出现时,我觉得我有救了。
即便我的稿子让很多编辑不满意,也只能证明,这一篇稿子不在对方的审美和评价体系里罢了。争气的人会努力向市场靠拢,不服气的人会继续创作可以带领自己抵达自己的作品,我认为这势必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我依然处在十字路口,还在写,写我所能写的一切。
在某些困顿时刻里,我的思想总是摇摆于天才和蠢材的天平当中,会叩问自己究竟算写作上的天才还是蠢材。与其说,是在自诩天才,或者自我贬低,不如说,我不甘于走向平庸。
我以前的确会很羡慕那些一眼看过去就是天才的作品。但是我后来更倾向于看作品完成度。
翻阅过不少国内外作家传记,写作理论书,其中影响我至深的一个观点类似于,你要去完成作品。所以,我不遗余力写出几本小说,哪怕早已经淹没在时间里。
甚至于,在铺天盖地的网络小说世界里,那几本我写出来的小说都已石沉大海。但是,被我自己一次次遗忘的作品,也会经由老同学主动问起,看到对方发来的截图询问是不是我写的,会感到非常不好意思。我自己闲来无事也会去网上检索,随便点开来看看那几本自己曾经创作出来的小说会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
无论如何,我曾非常莽撞地与小说网站签约并写出几本小说,我已经战胜了自己。在写作上长时间处于没有指导老师,也没有可以提供意见的人太容易自我怀疑。因此,写作上,不得不直面自我欣赏和自我厌倦这两种矛盾的情绪。
如今依然在写作,是因为对人生有很多疑惑,有一些至今仍旧无法抚平的个人创伤才会写作。
当我看到一些杰出的作家,他们所经历的生活,我就完全不会嫉妒他们为何可以写出让人赞不绝口的文字来。由此观之,我们都没有必要去嫉妒别人的才华。
里尔克写给青年诗人的信里就有一句话特别触动我:“如果我还应该向你说一件事,那么就是:你不要相信,那试行劝慰你的人是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那些有时对你有益的简单而平静的几句话里。他的生活有许多的辛苦与悲哀,他远远地专诚帮助你。不然,他就绝不能找到那几句话。”
不难想象,在写作上有才华和天赋背后可能经历过常人难以忍受的生活,并且还要一字一句,以时间淬炼成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者诗歌。
我正在经历这样的一个心路历程——对于好的作品,会欣赏,但不再嫉妒。
此外,对自己写下的文章,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样处理的。我倒是有很多尚未正式发表的文章,写下来了就搁置在那里。因为总觉得不够好。
而这两年,在互联网上公开写作,也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克服自厌情绪才按下发布按钮的。
《强风吹拂》里有一句话是形容对跑步的热爱之情,我认为也可以指代写作。
“明明这么痛苦,这么难过,为什么就是不能放弃跑步?
因为全身细胞都在蠢蠢欲动,想要感受强风迎面吹拂的滋味。”
继续写下去吧,有朝一日,你会成为大作家,就算不能成为大作家,你也能成为一个很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