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打卤面,完全是因为我在天津渡过的童年。
到了该上学的时候,跟随父母又去了四川,可我那一辈子改不了说天津话的老爸,时不时就做上一顿打卤面,说是给我们解馋。确实是解馋,那碗面,跟四川的面完全不一样,没有丝毫麻辣,但是现在回忆起来,就是一个“香”!
天津人一般管打卤面叫“捞面”,lao二声,不是广东的“鲍汁捞面”。捞面在天津其实是比较庄重的,都是在比较重要的日子才吃的上。初一饺子初二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上马饺子下马面,嗯?怎么都有饺子?对了,红白喜事也少不了这捞面,尤其是结婚的面。天津卫结婚很有意思,是下午摆酒席,这是源于天津的码头文化,码头早上都忙,因此酒席都放在下午,直到晚上。那早上迎了亲,也不能让人饿肚子啊?别急,还有一顿丰盛的捞面席等着您呢!

既然敢成席,那就不光是一碗面,一碗卤那么简单。一场捞面席,最常见的配置就是“四碟捞面”,哪四碟?炒鸡蛋、炒虾仁、香干肉丝、糖醋面筋丝,还得有各种菜码:白菜丝、黄瓜丝、豆角丝、豆芽菜、青豆、蒜苗等等,必不可少的还有一样:红粉皮!这是天津独有的菜码,就是讨个吉利。配菜都这么讲究,那卤呢?天津位于河海之间,又是通航开埠已久,水陆物品丰富,因此在吃上更为讲究,光这个卤,春夏秋冬四季就有不同,春季有尝着鲜美的皮皮虾卤,夏天有吃着爽口的麻酱卤和花椒油卤,到了中秋又有应景的蟹肉卤,此外还有不分季节都常吃的三鲜卤、面筋卤、西红柿鸡蛋卤等等。我们最常见的就是三鲜卤。
说是三鲜,其实内容不少,有口蘑、黄花、木耳、肉片、虾仁、上面还少不了一层层飘散的蛋花,呛上花椒油,点点儿香油,便组成了一盆鲜香四溢的卤。这卤看似简单,其实也是内有乾坤的,各家都有各自的不传之秘,鸡蛋怎么打?芡勾多稀多稠?花椒油怎么呲?我看过的最为讲究的,是王世襄之子王敦煌先生写的《吃主儿》里面写的打卤。那是老北京富贵人家的做法,要打卤,先制汤。五花肉白煮,下葱姜去腥,撇去浮沫儿后,小火煮至筷子能戳透即可。这就算有了汤和肉了,配料还要有口蘑、海米、黄花、木耳、鸡蛋。以前的口蘑都是从张家口集散地进的,因此得名。现在不好找了,一般可以用香菇代替,不吃香菇可以用榛蘑。口蘑水发,泌去沙子,水千万别到。净肉汤里下下口蘑,煮至口蘑能嚼的动,再下泡发好的黄花、木耳、海米,别忘了把口蘑汤和海米汤也放进去。这时候,打卤的关键来了,如果说前期的准备都是为了这一刻,一点也不算夸张。

“下一步,调水淀粉,取大碗两个,其中一个碗中倒入五六匙淀粉,加水调成白色浓淀粉浆。另一个碗中也用两三匙淀粉调与第一碗相同浓度的淀粉浆。另用碗一个磕四五个鸡蛋,用筷子把鸡蛋打散打匀,备用。先往里加盐和酱油,其中盐不能加得太多,否则卤就太咸了。酱油亦不能加得太多,否则颜色太深,打出的卤不好看。”
“当一切准备就绪之时,勾芡以前把切好的肉片儿下入汤中。肉片儿在这时候下也有它的道理,煮肉的时候,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煮出来的肉是最鲜嫩的。如果早早把肉下在汤里,在煮口蘑、木耳等等过程中,肉片儿又在进行加热,它就老了,影响口感。而这时候下的肉是从冰箱取出来的凉肉,在热汤中,它刚刚回暖,整锅的汤汁就沸腾了,它们之间两不耽误。这时第一碗淀粉浆入锅了,温度又降下来了,肉片儿也不可能老了。淀粉浆下锅之后,随着用长柄铁勺搅动,搅动时注意要顺着一个方向搅,不可来回乱搅,还要抄底,否则淀粉成坨巴底。手在搅动时体会勾芡的浓度。这第一碗淀粉浆打这一锅卤是不够的,为的是不至于一次放得太多,打得太稠无法补救。可是这样打不合适还要加多少呢?这不要紧,因为还有第二碗淀粉浆。第二碗淀粉浆是根据搅动中的感觉往锅子里找补的,根据手上的感觉,是再加一点,还是再加多半碗,或是全部,可分几次加入。或许需要再调第三碗淀粉浆。这一切都在从容不迫、有条不紊的情况下进行的。
到了浓度合适的时候,把火调小一些。用筷子滗着鸡蛋液慢慢地转着倒在子里面,使鸡蛋液变成一片片的蛋花。这种蛋液入锅的方法是为了使鸡蛋液不至于形成大块。随后还要用长柄铁勺抄底,以免鸡蛋液在倒入的过程中沉底结成块。但是具体做这一步时,手持铁勺的手法要轻,要是不管不顾,一是可能把卤汁溅出来烫着,二是容易把卤汁搅和澥了。做饭嘛,本来是件从容的事,切忌手忙脚乱。锅子从火上端下来了。做完这步,这个卤已经基本完成,加些味精即可把砂这个卤做完了。到现在您一定会悟出来打卤用的肉汤为什么一定要用肉清汤了,它和海米、口蘑的鲜味融和在一起,如果汪着不少的浮油,一是太腻,二是体会不到作为“吃主儿”所追求的那鲜醇的味道所在了。” (以上摘自王敦煌先生《吃主儿》)
看看,您看到这的时候是不是已经为这一刻秉着呼吸,静待着一锅美妙的三鲜打卤出锅了?最后,再呲点花椒油和香油,齐活!一碗打卤面,无论天津还是北京,都要面少卤多,有的更是要三分面七分菜,为的就是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卤。

现在想想,我那老爸做打卤面,在为我们改善生活之余,其实也是为解思乡的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