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人问我给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论语》”。《论语》里有许多美德是我们今人应该传承的,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孔子的弟子里最触动我的不是“子贡守孝六年”的坚持,也不是“曾子杀猪”的承诺, 而是“闵子骞单衣顺母”的宽容。
闵子骞幼年丧母,其父又娶一妻,复生二子。继母溺爱自己的儿子,却虐待闵子骞。冬天的棉衣她给自己的儿子们絮上厚厚的棉花,而给闵子骞却用芦花填充。一次天气寒冷,闵子骞随父外出,父亲要他驾车,他因衣单而冻得瑟瑟发抖,以至于缰绳数次从手中滑落。父亲以为他偷懒,气愤之下一鞭子打在他身上,这时棉衣出了一道口子,雪白的芦花飘扬在空中,父亲顿时吃了一惊,原来儿子寒冷是因为棉衣里面没有棉花,那轻飘飘的芦花怎能御寒?他明白了是妻子在虐待儿子,这种歹毒的女人如何能要?于是盛怒之下立马回去决定休妻。在继母的面前,闵子骞给父亲跪下了,求他不要赶走继母,他说了一句让继母既感动又惭愧的话_“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千年以后的我在读到这句话的同时心潮澎湃,眼圈儿发红。是的,每次回味起这句话我都会感动不已。我在心里默默地向先贤致敬,小小年纪能有如此容人之量实非常人可比。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了,他说:“如果继母在,只有我一个人寒冷,而继母若是走了,那么两个弟弟也会和我一样变成没有母亲的人,没有母亲的痛我最清楚,他们失去母亲的疼爱是我不忍看到 的。所以我宁愿自己一个人受苦,只要他们幸福”。多么高尚的情怀!若是换做我们平常人早就乐得一蹦三个高,撵走那个坏女人算了,管他别人怎么样。最后父亲权衡再三,认为闵子骞说得有理,便留下了妻子,而继母也被闵子骞感化待他如亲生的儿子一般。这个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闵子骞的善良和宽容拯救了一个濒于破碎的家庭。
“负荆请罪”的故事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但又有谁能去深刻体会呢?战国时代廉颇和蔺相如共同辅佐赵王。蔺相如因在渑池会上树立了国威,立了大功,被拜为上卿。官职在廉颇之上。廉颇自认为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怎肯屈居人下?于是他到处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只装做不知道。一次蔺相如坐在车里远远地看见廉颇,他命令车夫赶紧掉头回转,他的手下不明白大人为何如此怕廉颇,而蔺相如对他们说:“我不是怕他,秦王那么威武我尚且不怕,何况廉颇呢?我只是觉得如果我们两人闹起矛盾,会对赵国不利,故而躲避。”这话传到廉颇耳朵里,他惭愧至极,认为蔺相如才有大人风范,自己气量狭小,于是“负荆请罪”,二人遂结为生死之交,共同保卫赵国。这是史上流传的一段佳话。蔺相如用他的宽容化解了一场恩怨,也迎来了旷世的友情,更迎来了赵国的安宁,真乃大丈夫也。
关于“六尺巷”的故事许多人都耳熟能详。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安徽 桐城 。其家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一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遂将官司打到县衙,县官考虑两家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驰书京城要求张英出面解决。谁知张英看信后,立即写了一封回信,里面只有四句话:“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觉得张家虽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因此得名。
张英虽贵为朝廷高官,并没有以势压人,而是宽容旷达,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成为后世楷模。不愧为一代宰辅。他的儿子张廷玉也是宰相,为雍正帝所倚重,死后配享太庙,这是皇帝对人臣的最高礼遇。孙子们也都出任高官,这跟张英良好的家教不无关系。
生活中我们固然无法和那些圣贤相比,但相对的宽容还是可以做到的。有的人为了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导致两败俱伤,实在有失体统。有些女人丈夫犯点儿错误就抓住不放,进而牵扯到夫家一大家人,谁都对不起她,她的沉冤永远得不到昭雪,她的病都是气出来的。我说她的病都是自找的,都是一家人有什么过不去的,非要往牛角尖里钻谁有什么办法?
你越仇恨就越证明你心胸狭窄,无容人之量。这种心态往大了说不利于社会和谐,往小了说不利于家庭团结和身心健康。世间有了宽容,就少了许多纠纷,多了一份宁静。少了许多敌对,多了一些美好。女人宽容,才会变得更加美丽。男人宽容,才会更有男子汉气概。
宽容是一种修养、境界、美德,更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容才会可爱,它是一种博爱,一种看透人生的淡定。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能够吸引对方持续的爱,其最终力量不是美貌、浪漫、成就,而是一个人性格的明亮,宽容就是最大的亮点。宽以待人,你会心情舒畅,宽以待人,你就会收获幸福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