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
哲学家苏格拉底将这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哲学宣言。
为何“认识你自己”如此重要?
当一个人丧失了对存在的觉和,便会被痛苦所折磨。
无法认识自己的人,生活会变成了无意义的断瓦残片。
认识自己是一辈子的命题,我们往往都觉得很了解自己,但是遇到一些无法应对的事情,我们又开始变得迷茫起来,手足无措,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凡是来了又走的,都不是你。
人类进化的下一步就是超越思想,这是我们现阶段的紧急任务。
这并不意味着停止思考,而是至少不再完全认同于思想,受制于思想。
比如当你觉得无聊了,就是精神空虚的时候很容易感到饥饿。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吃零食、看偶像剧、购物来满足我们大脑的饥饿感。
我们将精神的空虚转化成身体的需求。
慢慢的,我们觉得有一些空间感和宁静的感觉了,无聊感也就消失了。
“感到无聊的人”并非是你自己,无聊感只是你内部一个受限的能量运动。
无聊、气愤、伤感和恐惧也不是你,它们都不属于你,它们只是人类大脑的各种状态,来了又走。
所以,在激烈争吵的时候,情侣闹分手的时候,都会喜欢说,“你,冷静一下。”因为我们受限于大脑的各种状态之时,正在隔离着那个真实的自己。
在时间中没有救赎, 你无法在未来获得解托。
有人说,等我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的时候,我是不是就认识了自己?
为了成为想要成为的人,我们往往会创造出许多虚无缥缈的理想形象来。
如果寄希望于未来,往往会导致永远处在一种等待的状态之中。
人应该用行动来定义自己的本质,而不是用理想来绘制自己的人生轨迹。
因为只有你在不断的实践之中,你才是你,你被内在无意识的力量驱使而采取了行动。
人之所以要认识自己,正是需要一种理性的昭示和警醒,可以帮我们超越人自身的局限性。
我们形成对他人或自我的认知往往来自三个途径:他人评价、社会比较、行为观察。
为什么别人在说自己单纯之后,反而与自己疏远?
在信息时代,其实“单纯”慢慢不再是一个褒义词。
单纯不再意味着你阅历不够丰富,而是指你在与人交涉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不够清醒,也不擅长观察和评判他人,看不到事情的深层含义,所以导致对这个世界认识的也不够深刻。
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多么有道理,至少不会让你在复杂的生活中沦落到一个相对被动的局面。
要戴上刺痛的荆冠,不要温柔的玫瑰。
在人生问题上,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和他的观点不尽相同。
但是柏拉图也很喜欢这句箴言,并说“做你的事和认识你自己”。
你若有留意人物传记的习惯,那就一定会发现,许多最后能在一个领域发展得较好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断地去尝试,快乐的计划、决断以及迅速的行动。
德国诗人海涅出生在一个犹太人商人家庭,父母希望他经商,但他发现自己并不感兴趣,就进入大学学习法律,后来海涅还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开始创作诗歌。
写诗之后,海涅开始游历,广泛接触社会,写散文札记,而他的写作也毫不容情的讽刺了德国当时的落后状态,再加上犹太人在当时受到严重的歧视,海涅感动无路可走。
七月革命爆发,海涅立即受到鼓舞,他离开了祖国,来到巴黎。海涅十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诗歌创作也达到了最高峰。
类似的经历的有鲁迅、济慈、弗洛伊德……
他们对于认识自我的态度不屈不挠,虽然经历过痛苦的挣扎,但这挣扎的过程就是认识自我的重要的过程。
正如海涅的诗“要戴上刺痛的荆冠,不要温柔的玫瑰。”
点评:
我们都在试图努力达到理想的高度,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认识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当看清自己的时候,我们的认知也能更深刻。
认识自己,坚定内心,更扎实的走向我们理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