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报任安书

千人之唯唯諾諾,不如君子一士之諤諤。

在b站看到纪录片《英雄之路》,第一个就讲司马迁的故事。我真是个容易感动的人啊,一把年纪了。

主题歌曲很好听。

一篇《报任安书》,激起多少读书人的血泪。

可能是因为毕业两年经历了工作上的波折,如果曾经对“忍辱负重”“苟延残喘”等词的体会还在停留在表面上的话,现在有了一些更感同身受的体会了。很多厚脸皮、和稀泥、逢迎,背后无奈的东西,是你我无法想象的吧。

司马迁亲历朝堂之变幻莫测、之冷血无情、之反覆无常,继而受辱后”苟合取容",为了《史记》吗?试想,他难道不担心没完成《史记》就因天灾人祸暴毙吗?如果《史记》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流传后人呢?或者他有没有担心过自己能力有限,这部史书只会成为淹没在尘埃中的一本普通的书呢?

我们站在历史的高点回看,会觉得受辱和发愤著书是因果关系,我们甚至假设司马迁知道《史记》能流芳百世,然而司马迁当时承受的远比我们想象得艰难一万倍——受了奇耻大辱后所做的事,也有极大可能是毫无结果的。

这就是大多数我们普通人的命运。这就是真正的历史。一生承受了太多别人无法感同身受的苦难,到头来除了一头孤坟,什么都留不下。

司马迁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需要更大的勇气,比我们想象得多的勇气,才能去做这件事。

而且,他确实也没有有生之年看到今天史记对我们民族的影响。他会怎么去世的呢?是在屈原吟诵过的江边自杀,还是在茅屋中孤独死去呢?

这时候,我多么希望人死后有在天之灵。也许,真的有呢。

这就是人们追求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不朽,是多么光辉的字眼啊,就算是肉体的不朽,真么能与精神的不朽相比呢。

就算这不朽,也是靠赌出来的。就是因为几率微乎其微,才见其伟大。

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卬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摘抄《报任安书》中我喜欢的句子。

实在感叹,司马迁的文笔真好啊。我什么时候才能达到如此言尽其意呢?

今天开始听《史记》。听到舜的故事,

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 由此看来。真正的人才,自古以来,都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啊,连认路这种小事,都要在被考察的范畴。光读书果然是不够的。

舜到的地方,人们自行都变得和睦起来。由此看,真正的领导者,就是所到之处,春风化雨,感化万物,滋养万物啊。

人真是神奇的物种。

记在后面:

一直有想要每天写读书笔记发布的计划,但是一直没能坚持。即使读一页书,也要写读书笔记;就算内容再简单,也要坚持发,作为一种习惯。从今天开始坚持。

每天读书笔记后也会顺带简单总结下今天的心情和感悟。

今天开始写日志,觉得自己确实文笔水平差很远,而且思路不能连贯,词汇不能融汇通达。需要每日写,勤加练习才行。

我来到美国,读书,转行,工作。其实从来都是只为留在这里,我其实只要个过程,不要结果的。对于所谓的事业,早就不在乎了。

我也想要立德。这需要一辈子坚持一些东西,才能达到。来到美国只是第一步,转码也只是第一步而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