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是教育学者,教育硕士尹建莉的一本书,她的经典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影响了很多人。
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主要讲的是自己女儿成长过程家庭教育的内容,当时儿子刚一岁时我看的,现在我也有了一个5岁大的女儿了,准备重新再买这本书回来仔细阅读,之前买的书借给别人就没有下文了,导致我现在很讨厌借书给别人,造成我不好意思要回来,他人不好意思还回来。
今天先说说她的另一本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书中的教育理念很是不一般,这是多年长时间在教育一线积累的重要经验为依据编写的书。
一个缺少尝试、不犯错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着这个孩子未来活的更正确、更好。
也许恰恰相反,由于没有童年探索的铺垫,他的认知基础反而很薄,在未来生活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力气去辨识世界适应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无趣和谨小慎微中,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坠落中。
针对家长对孩子在家里干净洁白的墙上乱涂乱画很生气甚至打骂孩子,作者通过解决自己女儿同样的问题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打骂而是主动面对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不加阻拦甚至于小小的放任。
一面墙的光洁值多少钱?即使你不喜欢孩子乱涂乱画,也可以“忍痛割爱”,把这份自由和快乐送给孩子,过几年把墙重新修整一下就行了,而孩子的回报往往是无法以价钱衡量的才华和丰沛的情感。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的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物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针对当下愈演愈烈的竞争问题作者进行深刻的解剖,家长想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幼儿园,孩子平时考试与满分相比,学校进行等级评比活动,早早把孩子推入竞争的洪流,除了上面提及的削弱孩子内在的力量让他们变得羸弱无力还有破坏孩子合作能力,会培养出病态的奋斗者,可能损害身体健康。
儿童的“马虎”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是学习、生活中最不值得一提的小问题,是他们走向精细必不可少的提示。
成年人如果不曾忘记自己也曾幼小过,就不应该忘记自己也曾马虎过,回头想想自己的成长,到底是严苛的责难让我们立刻变得细致,还是宽容和时间帮助我们慢慢完善?
家长们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忍让,认为是独生子女问题,或是溺爱问题。其实根本原因是家长们对孩子的矛盾介入太多了。没必要的介入或不适当的介入,一会刺激矛盾更大另一面是没给孩子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机会。
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这三个原则让孩子学会与同伴相处。
在这方面我做的很不好,俩个娃发生争执后我总是早早地就开始生气的介入进去,暴躁的对儿子凶巴巴批评,导致现在女儿现在动不动就对哥哥开始大喊大叫,哥哥委屈的和我表示认为妈妈偏爱妹妹不爱他,仔细想想在日常生活当中真的是像儿子说的那样。
从明天开始,俩个娃再发生争执,我学着从三步原则试行,先告诉他们这是他们俩之间的事,自己处理就行了。
很多家长在执行“三不原则”时容易注意到不介入和不怕吃亏,却往往忽略自己的脾气,动辄打骂孩子,那么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为家长给孩子做了一个不体谅、不宽容、不宽容、不友好、爱发脾气的坏榜样。
脾气暴躁一直都是我的最大的缺点,常常上一秒在和孩子玩耍,后一秒立刻扯着嗓子吼孩子们,以至于现在俩个娃我需要扯着嗓子喊他们,才有一点点反应,有时还需要武力镇压,现在才知道是自己太过分干预孩子们自己的玩耍,以及学习人际关系的相处。
儿童是脆弱的,成长只需要鼓励,不需要惩罚一切严厉的对待都有某种伤害,父母不仅要放下手中的棍棒,更要放下心中的棍棒,心中无棍棒是件比手中无棍棒更重要的事。宽容而包含真诚的教育总是最美,最动人的,对孩子也最有影响力。
针对孩子吃手问题有的家长反应过重导致孩子有严重的心里问题,原本是不经意的一次小时候尿床却因为大人的过分在意造成女孩的一辈子毁灭性灾难,这俩个例子表明,往往因为家长的过分干预造成孩子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伤害孩子的一生。
关于吃手问题,我的儿子现在就是这样,手指甲已经被他啃的很难看,指甲周围的皮肤已经是不正常的深红色,批评他几次都没有用,自己以前也看到过有关报道,说吃手是孩子的自我安慰形式,不能擅自更改武力镇压,孩子会容易出现别的不好的问题,现在更不能着急改掉他的这个毛病,先从改变自己开始,自从生了女儿后,对儿子的关心就少了很多,原本是属于他一个人的爱变成了几乎没有,他只好选择了吃手来安慰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