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给自己定了3个一万小时倒计时的主题:阅读写作、精进英语和学习通识教育。计划用十年以上的时间在这三个主题中持续投入,以每一个都达到一万小时为目标。
有不少人质疑一万小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但对我来说。并不是想通过一万小时取得什么实际的成功。而是希望在倒计时的提醒下,自己能持续的、渐进的去做喜欢的并且有意义的事,最后在长期的坚持下获得累积的进步。
倒计时开始一周多了,原本计划每天至少投入三小时,可复盘下来只有两天达成,其余都是可怜的一些零散的记录。回想原因,无非是工作、聚会、外出等占据了一天大半的时间。期间一些间隙常常是刚利用不久就被打断,这使得深度阅读、写文章这样的活动效率很低。有时到晚上闲下来,陪家人看看电视聊聊天,一两个小时飞速而过,等到坐在书桌前时间就已经不早了。这样子,不只是每天的时间投入少,而且由于碎片时间容易被打断,场景还经常很嘈杂,很难让人深度的投入,从而进行有效的练习和提升。
面对这个情况,我想起“改变自己”公众号之前的一期会员语音,就是专门解决这类问题的。那一期是张辉老师主理的,他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
第三空间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能真正和自己相处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做一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比如运动、阅读、写作、画画、冥想等,这些人生中最重要,但平时却总找不到时间去做的事情。
那么第三空间在哪里呢?他不一定非得是某一个固定的物理空间,像家、办公室、咖啡厅都有可能发现自己的第三空间。张辉老师把它定义为特定时段下能让自己独处的空间。
这个定义有两个要点:
第一,特定时段
说明第三空间是与时间相关联的,而不仅是一个固定的物理空间。
比如你觉得咖啡厅是第三空间,但人多很吵的时候就不是了。再在比如你觉得家不是,但早起没有人打扰的时候,家人都睡着、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是第三空间。
所以他是特定时段下的某一空间。
第二,与自己独处。
这是第三空间的必要条件,如果不是自己独处,那一定不是第三空间。
张辉老师举了几个他自己的例子:
1、从六点起床到八点出门这段时间是无人打扰的,这就是他的第三空间,会用来跑步和写作。每天晚上家人睡觉之后可以看三十分钟书,这也是他的第三空间。
2、在公司每天午饭之后有一小段休息时间,没有会议或其他人的干扰,可以读书,这是他的第三空间。
3、开车路上、走路的时候都可以成为第三空间,虽然没办法写东西看东西,但可以听东西,听书、听语音都让这个第三空间变成现实。甚至是好好听听音乐,一个人哼唱都是在享受属于自己的第三空间。
今天想起来,又一次仔细思考了第三空间的概念。反观自己这一周的经历,在做事的当下选取的都不是合适的时间和空间。比如白天在办公室,有时忙完了工作会觉得有点时间阅读,可是办公室并不安静,同事也会偶尔来找,即使看了一个小时也好像没看进去什么。再比如晚上在家,自己在卧室看书写文章,父母看电视或者聊天,总觉得自己的身体没在当下。
终于找到问题所在了,我需要开辟自己的第三空间!
张辉老师说的特定时间应该指安静、不被打扰的时间,同时找到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再加上一个人独处,就可以构成第三空间。
而且我认为,最好是根据自己的日程,在每天开辟比较固定的第三空间。这样慢慢形成习惯,执行起来会减少对意志力的消耗,人也会因为熟悉这样的模式而容易快速进入状态。
参考张辉老师的例子,早上是一个很好的时段,早起一两个小时,趁万物寂静的时候全心全意投入到要做的事中。工作的空隙和晚上空闲时,可以另找一处不被打扰的地方,一个人独处。
我要再详细的计划一下,这周开始试着利用第三空间,下周复盘的时候检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