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日本电影“散漫却绵密的喜欢”来源于其屏幕“入微而真诚的呈现”,从大众电影如《横道世之介》、《哪啊哪啊神去村》、《向阳处的她》到大导演小津、是枝裕和的《东京物语》、《步履不停》等,电影镜头巧妙地捕捉了无意识之物,都令我沉醉在一种难以理解的境况。微妙、夸张的动作细节,周围的景物、平凡的人物形象以及充满萌点懵点的语言节奏,彰显着人物“真实地活”的状态。电影中还存在一种奇妙的顿挫感,人物回答问题、行动之时似乎显得迟缓,仿佛是时时刻刻世界在直视时都给予它一种奇妙的惊愕感。我以为日本大众电影的特质有部分正是建造于这种惊愕感之上。唯其惊愕,所以显得真实。
这即是我们所说的日常性,也就是人物在时空中的常态行为及生活背景。
在现实的世界中,我们所经历的日常,其意义并不是能够直接地显现在我们的思维图景。我们在夜幕露重时回顾一天的日常,提取某些印象深刻的活动要素进行回顾。例如早餐(一杯豆浆两油条)——午餐(煎蛋排骨海螺汤)——晚餐(青白萝卜干米饭小蛋羹)——夜读《追忆逝水年华》直至黑夜从眼皮落下,犹如导演将日常的生活剪辑成内视的片段,在头脑中回忆。这种回忆是对逝去的感觉的召唤和重新排列形成的生活影像,但是这种内构的影像并不稳定,而
电影的日常性,从生活内在的时间性中通过演奏(突然想到用这个词来形容表演真是绝妙)的形式截取了部分的时间在屏幕上形塑了新的时空结构,以故事的方式呼应着人内部记忆的这种召唤机制。
导演也不会说我会拍日常,但是人物在电影镜头摄入的整体景观里自带生活的背景,在日常结构中追逐某种主题意义。这与现实类似,因为我们通常都不会思考日常为何物,我们只是经历它,同时也在追逐着某物。因而我们对自身生活的观察是割裂的,是碎片式的,我们无法综观作为背景的日常的全貌,而电影补偿了这种凝视背后虚化的“人之日常背景”。
这也是电影的日常性之所以令人沉浸的原因——它呈现了生活的无意识的轮廓——我们所忽略的整体感觉。它将我们平常并不仔细考虑的事物的背景(或者命运的幕布)呈现出来了。它的动线中,表现了两个方面:
一个是真实性,也就是【生活之所是】。我们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动作是如此自然地表现出他的心灵的浮动。它表现的是:一个人怎么想,他就在镜头里怎么做出来了的自然。他是天真的行动者。设想行动的主人公是我,在屏幕所视的生活背景之下,我也是依然如此作为。人物的行为及整体的生活都向我们显示了生气勃勃地活的状态。
另一方面是诗性,也就是【生活之所可能是】。导演通过电影镜头,唤起了我们对生活的温情凝视。我们能体验到外在事物的美,但也很少能够将自身正在经历的生活视为艺术之美,而电影的日常性,加之导演的独特观察、演员的自然真实的表现,外在地对生活赋予了一种现实的语言,于是呈现了【被遮蔽的生活】之下的美,令人体验到梦幻般的诗性。
所以我们在体验的日常性,在电影中是这样的经验:
它借由着电影的独特语言呈现了个体背后无意识的生活的整体轮廓,从中散发了真实性和诗性的光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