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来临,很多小伙伴现在肯定都在忙着塞满自己的购物车,等待周六凌晨的网速+手速大比拼。在这个本来叫作“光棍节”的日子里,各路商家用心浑身解数,就为了争抢到大家手中的电子屏幕,让你在自家的APP上多下一单。
由于工作原因,最近三年的双11,我都没能参与抢购,但有些提前开始的活动,总能参与一下,因为总感觉这个月的信用卡账单不需要还了一样。我的保留项目是买书,前两天已经到货了,其中一本叫作《精要主义》。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如何应对拥挤不堪的工作和生活。
这让我想起了前两年看的另外一本书,《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法》,这本书里提到,整理房间时,你要做的事情就一件,扔,而判断一个东西要不要扔,也是就一个很简单的标准,那就是你用手去摸它,摸的时候有心动的感觉,那就留下,否则,一概扔掉。
其实,《精要主义》里提到的观点,有点像精神世界的极简主义。选择和诱惑随时在线,我们总是无处逃遁,而当我们的目标越来越模糊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就往往处于被收割的边缘了。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这个有限有两个界线,即不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变多,也不会在你无聊的时候变少。打开手机,满屏的软件都在招唤着你,不论是朋友圈,微博,淘宝,京东。随时打开就能刷,刷了就有新内容,饱腹感与饥饿感交替来袭,总有一款能留住百无聊赖的你。但一天下来,你又发现,好像自己什么也没干,一天就这么过去了,明天天一亮,一切又重来。
很多年轻的朋友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开始在工作之余,学习知识,英语、写作、编程、绘画、健身,全都开始往自己身上招呼,各种线上线下课程,忙的不亦乐乎。在这种忙碌中,我们希望自己的焦虑感能够慢慢消失,虽然物质生活不能大幅度改善,但精神世界的我们,是走在前头的。但有的时候,过于注重过程了,结果,就是没有一项有结果。
我就是一个例子,想学的东西很多,念了两个月的英语后,发现还是应该把编程学好啊,学了编程,又看到别人都在学投资,区块链,国家限制了以后,又觉得还是应该健身,健身没坚持下来,还是练写作吧。到最后,转了一圈下来,没有一样是能拿得出手的,只留下一声叹息,自己不过如此,不折腾也罢。
但《精要主义》这本书中有很多观点,让我有了一种新的视角,对待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完美主义才是最大的天敌。把时间和精力只用于有意义的事。而真的要做到这样的精要主义,首先,要有区分无意义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然后想办法摆脱那些多数,最后,再想办法让有意义的少数做起来毫不费力。
那面对越来越拥挤的生活,我从这本书中,得到了三个锦囊妙计,希望他也能为你解答一些疑惑。
甄别
更多努力不等于更多收获。我们总是没有想好就出发,认为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这样的经验主义,并不能带领我们走上一条金光大道。在出发之前,认真思考,甄别和选择,往往比急着赶路要重要。所谓“容易的路越走越困难,困难的路越走越容易”就是这个道理,也许在出发前,我们并不能完全看清楚后面的路,但仔细权衡,到底哪个更有意义,哪个更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别怕出发的晚了,只要你选定了目标,你就会比那些原地打转的人快得多。
游戏和睡眠
之前,我一直认为,想要得到收获,就得过苦行僧一般的生活。每天头悬梁,锥刺股,找到高三时的感觉,就对了。但作者认为,游戏是激发灵感的重要引擎,而睡眼就是对自己的身体,精神投资。缺乏了灵感,人就会活的像一台机器,轰轰作响,却不知自己在做些什么,而睡眠更为重要,人是周期性的动物,学会了休息才能学会工作,手机还需要充电呢,更何况身为肉身的我们。而且充足的睡眠是工作效率最大的保障,追求时间不如追求效率。
专注
HBO 的巴菲特纪录片里,巴菲特讲起一个故事:比尔盖茨他爸让比尔盖茨与巴菲特各自在纸上写一个词,说说什么是对他们的成功影响最大的。他们两个人一翻纸张,上面都写着同一个单词—— Focus。
人们总是习惯于展望未来,回顾过去,但经常忘了每一个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把未来清出去,是专注的好方法,关于未来,我们要把它放在设定目标之初,而一旦开始工作,就需要我们尽量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比如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进入到一种心流的状态,它会带你进入一种大脑极度活跃,反应极度灵敏的状态。而这一切都能帮你专注于当下,专注于手中的工作。
还有一个让人心神不定的原因就是,我们计划表中有太多需要做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给自己的清单排序,排序的时候,就是思考的过程,把清单中事情的轻重缓急排了序,那在做其中一件的时候,就不会再反复去想着其它还没做的事了。
面对拥挤不堪的生活,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选择,选择需要智慧,需要勇气,选择的过程是痛苦的,和和气气地过一辈子多轻松啊,但这痛苦是值得的,有了这痛苦,就让我们突然意识到,这人生,我不是谁的翻版,也让我们突然意识到,这人生,谁才是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