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成长值是多少?你说了算

我觉得2022我在认知框架上似乎有了一些成长。。但这个成长值到底是多少,我不确定。


就拿昨晚罗胖跨年演讲这件事来讲吧。

以前看罗胖的跨年演讲,除了点头还是点头,除了崇拜还是崇拜,,,

今年看跨年,发现除了点头崇拜的部分,也还掺杂一些别的感受和自己的思考。

1,首先,感觉今年的广告有点多

每隔半小时就播放2分钟广告视频,每隔15分钟就把赞助商当做安利植入广告1次,且赞助商还贼多。

演讲过程中还有各种得到的软广,包括老师的书和课、高研院的招生等。

整个感觉,就是跨年广告大片。。。。而不是跨年演讲盛宴。

2,花样有点多,心流有点少

整场除了罗胖,我想最出彩的就是这次的调音师了。

本来,调音师是整个演出的幕后人物,罗胖为了花样,把调音师放到他的对面,给了非常多出境的机会。

很可惜,这个调音师不太入戏。


每次看到调音师出现在画面里,都让我很出戏,因为他一直都很紧张,表情僵硬,很不自然,随时准备要弹奏播放下一个音效。

就好像看电影看到007打斗场面的时候,明明只需要背景音乐,却出现了一支乐队在007边上演奏,很尴尬。

3,浮夸风加重,地气少了一些

今年用了很多浮夸的句子,华丽的辞藻

离观众感觉有点远,听了貌似没什么卵用。

跨年演讲的形式出来,第一年图新鲜,第二年图跟风,到现在第N年,有点审美疲劳,整个形式 的审美疲劳。

因为听了一大堆概念,也过不好这一生。应用不了的知识,是没法转化为生产力的。

真要想改变人生,我们还是要去听具体细分领域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大而全的万金油。

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奥卡姆的剃刀原理说:

不要浪费更多的东西去做,你可以用更少的东西做同样的事情。


罗胖这次的演讲有点反其道而行之相

比如明明就是“以终为始”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非要说成“用明天一定会发生的事,倒推出今天马上要做的事”


4,多了点断言,少了点调查

有些观点太断言,不合理。

比如提到“35岁现象”的时候,提到这个很多职场人士的危机年龄,而危机的背后是职场人士缺乏软技能。35岁容易被替代又找不到工作,不是缺软技能的问题,不是不会用excel,word这些办公软件。

而是没有深耕成为某个领域不可替代的人,没有让自己在这个领域成为专家。

还有可能是因为工资成本高,也可能这个人是职场老油条,或者发展潜力小,当然还有的是这个人知道的太多,容易不知足等等多方面的原因。

当然,闪光点也是非常多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坐等我的周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