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外甥,小姑子家的儿子,元旦要结婚了,我们作为舅舅和舅妈,要提前送礼,这里习俗是只有舅舅家的喜礼先送到后,其他亲友家的礼才能送,舅舅家的喜礼要送6样,有挂在厅堂的喜丈,还有迎亲的喜炮,现在不能放火炮,就用礼花代替,还有一对洞房花烛台,以前是蜡烛,现在都是精美的lled灯具代替,二斤红喜面,说是给新娘开面用的,还有10个红鸡蛋,徽州叫鸡子,寓意早生贵子,加上大红包,一共六样。

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实也不只是徽州,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是一样的,只是习俗不同。
在我们徽州,旧时候,成亲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
经过以上阶段和程序的,才为“明媒正娶”。
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
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
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
接着便是迎亲,拜堂、闹洞房。
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
20世纪50年代后,父母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代替,婚事简办。80年代后,有采取旅游结婚和集体婚礼形式的。
现在的徽州,结婚的形式简化了很多,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仪式大同小异,省掉了诸多繁文褥节,但彩礼还是有的,只是多少不一,各家有各家的情况。
请期,就是订婚后,男女完婚,男方先请媒婆上门提出结婚请求,得到应允后,由男方捡选迎娶日期,书写在红束上,配上相应的礼物,请媒人送到女家。古时便称为“请期”。现代叫“送日子”。
搬行嫁:在迎娶的前一天或当天,男方需派人前往女宅搬嫁妆,称为“搬行嫁”。搬行嫁期间,男女双方住宅张灯结彩,鸣炮奏乐。嫁妆一般都是房间家具及日常用品。富贵人家也在拜厘里放上一些金银首饰等,吃、穿、用品也一应俱全,机会可供一生享用。(有的甚至连棺木都备齐!!)。
开面:又称“拉面”。在迎亲的当天,姑妈或舅妈要给新娘开面,即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否则要被讥笑为“毛脸”。开面意味着姑娘时代已经结束。现在都不搞这些了。
迎亲:从前成亲之日,迎娶新娘要用花轿,现在都是用私家车代替,在饭店办结婚仪式,有司议,有婚纱照,有投影,现在办一场婚礼庆典都要1万多元不等。
农村地区还有拜堂的,也很热闹,拜完堂就认亲,父母长辈喝过新娘敬上的甜水,就得封封子,就是包红包,算是认亲了,一般都是提前准备好的。
闹洞房:都是年轻人的事,花烛酒宴散席后,亲戚好友聚集新娘房里,大家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逗新娘发笑,图的也是“炒发”。
回门: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此为“回门”,如新郎伴送,则为“双回门”,女娟第一次上门,要——拜见岳家诸亲长辈,中午岳父母家要开席宴婿,称为接女婿。徽州素有“丈母娘见女婿,犹如见皇帝”,以及“女娟上门活祖宗“登说法。所以非常隆重。第一次回门,不等夕阳西下,新婚夫妇必须告辞归家。现在有的人家是当天就回门了,有的干脆男方和女方二家的亲戚合在一起吃饭,省了很多事。
时代在发展,婚俗习惯也在不断变化当中。但亲人们的美好祝福永远不会变。
我是韩荆:《齐帆齐微刊》签约作者。非专业钢琴迷,每天运动,偶尔远游。深爱有温度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