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一辈的父母中,威严家长的比例估计是比较多的。威严家长的孩子一般都怕家长,在家长面前也表现的乖乖的。所以威严家长一般不会和孩子出现激烈冲突。孩子出现一旦出现不符合家长认可的行为,可能只需要家长一瞪眼,提高一下声调,孩子那边就偃旗息鼓,规规矩矩了。
这种乖乖宝,真的很让人羡慕,我有一次就遇到过:
那一次我在公交车上,遇到一对母女。小女孩五六岁,乖乖的坐在我的旁边座位上,她妈妈站在一旁。小女孩很安静,坐的很正,完全没有一般小孩子那种这边看看那边动动的习惯。小女孩做了一会儿开始很小声的唱儿歌,同时还做一些轻微的手势。其间她妈妈偶尔指导两句,一副非常和谐的场面。后来,小女孩打了个喷嚏,之后对她妈妈说:“妈妈,能给我一张纸巾吗?”……
这种和她年龄极不相称的乖巧和礼貌,估计把周围的人全都惊到了。旁边一个马上要下车的乘客,忍不住上前和其妈妈搭话,夸奖其育儿有方。
怎么样?很羡慕是不是?别急着下结论。
这对母女我不是第一次见到,就在这次之前一段时间,我也在同一辆公交车上遇到过她们。那次的场景更加令人称奇。
那一次,我坐在车子最后排的座位上,自己正美滋滋的带着耳机听东西。忽然听到车上出现了一些吵闹声夹杂着一些孩子的哭声,声音越来越大。循声望去,定位到前面的一对母女,当然就是刚才讲过的这对主人公。孩子不知道犯了什么过错,妈妈在大声的训斥。当时车上还蛮多人的,这训斥的声音大到足够全车人都听到,完全不给孩子留一点情面。
鉴于陪我家熊孩子的经历,我知道五六岁的小孩子,从智力发展上讲已经足够会在意自己的面子问题了,在大庭广众之下被这么训斥,估计很不舒服。
小女孩很快被妈妈训哭了,眼泪滴滴答答的向下流,伴随着哭声。然后马上被妈妈呵斥:“哭什么哭?不许哭!”小女孩的哭声被吓回去,转为默默抽泣。然后又被训哭,又被呵止,如此反复好几次。
这位妈妈战斗力爆棚,我也算是路程较长的乘客,可这训斥声伴随了我一路都不止。其间乘客纷纷侧目,有些看不下去,上去劝说两句;有些不满,说些风凉话“把这当成自己家了?”。但貌似这些对这位妈妈的育儿过程丝毫不造成影响。
这次经历让我对这位妈妈的声音留下了非常大的印象,以至于当第二次在公交车上她们坐在我旁边时,我是先通过她们的对话声音认出她们的。同时也努力按捺住想换个座位的冲动,心中OS「这次又要忍一路了」。当然没想到画风突转,是前面描述的一副其乐融融的亲子场景。
这两次经历,让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威严的父母是怎么炼成的呢?
威严家长的孩子,可能并不是天生乖巧,不会反叛。更合理的解释是:孩子在正式进入反叛期之前就被整治的服服帖帖的,家长把孩子的反叛扼杀在萌芽之中了。
而整治的方式一般是训斥和打骂。你可能会说,我也训斥打骂过,怎么就不起作用呢?简单的说是程度不够——虽然程度够了会产生别的问题。
从心理特征上讲,如果孩子经历过几次和父母的冲突后,发现自己一些行为会给自己带来非常不希望出现的结果,比如这种长达一路的当众训斥,孩子自然会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来规避这种负面结果的出现。
威严家长通过前期的过于严格的管教,收获了自身的威严效果。
看起来短期结果不错!那长期呢?
可以预见的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是孩子逐渐失去了自我,不会独立思考,不敢反叛——无论是对家长或其他权威都唯命是从。其实,他曾经会的,只不过在早期被扼杀了而已。就像每个孩子早期都极具想象力,长大之后大部分都磨没了。
这种孩子长大了也只是身体上成熟而已,而不是心智上的。就像《巨婴国》里面描述的巨婴一样。
另一种可能是,孩子会更加反叛,失去理性的反叛。这种反叛在早期会压在心底,直到有能力的时候——一般是青春期,才一股脑的变本加厉的爆发出来。
听过一个案例,说一个男孩子从小被继父暴打,一直打,一直打,最后打到孩子到了青春期,个子长高了,第一次还手了,才止住。
如果按照罗胖的观点,孩子只是我们家里一个暂住18年的房客,是一个能和我们平等对话的,独立的个人。我宁肯不去做个威严的家长,而选择做一个合格的帮助他成长的朋友——房东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