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过风暴》告诉我:孩子是软肋,婚姻有风险吗
孩子是软肋,婚姻有风险,
在当下说这样的话肯定是要挨说的。
如今社会,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娃,是父母心头病,社会的老大难。宣传这样的观念是逆流而上、背道而驰。
可是这不是我说的,是电影《我经过风暴》告诉我的。
人是有脑子,有思想,会总结的。
看完电影《我经过风暴》,杞人脱口而出就是这两句话。
一部关于家暴的电影。
家暴的尽头不是熬死你(她婆婆),就是杀死你(女主)。
除了这两点,还带着两点疑问。一是思考什么让她走上了最终杀人的结局,她不能有别的办法吗?二是能够约束人的兽性是法律、道德、教育还是信仰?
探究这两点有助于求证我总结的观点是否正确。
先说观点一,孩子是母亲的软肋。
女主执念离婚,有高等教育的她懂得运用法律,知道取证,敢于放下脸来揭露家暴,她也能求助他人。(这里插一句,女主的职场打拼很难,影片介绍女主出场就是,一场场酒局,一次次呕吐,奇怪这是现代的自信的女性人设吗?反正让人相信,如果没有家庭拖累,她后面应该会干得风声水起)
在她的坚持下和律师团队策划下,她赢了。
虽然失去了儿子的监护权,可她离开了家暴男。
皆大欢喜。
你走你的路,我过我的桥。这是现代文明的离婚最好状态。
女主,继续奋斗,会有一番事业。
男主,有蓄谋他人的动机,可与离婚做交易,使他继续隐藏在某高校中,做一个教书育人的老师。
一切往人们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
可是因为孩子,出现了拐点。
眼前孩子被责打,未来可能成为又一个男主。
这样的命运使女主背叛了自己,回归了家庭。(这里再插一句,离婚后如果孩子成为夫妻泄恨的对象,除了报警与调解,还能怎样给予保护)
孩子是每一个母亲(极个别的除外)的软肋。
孩子受伤母亲心痛。
女主刚养好受伤的翅膀准备飞翔时,孩子在男人魔爪下的一声呼唤,女主的翅膀就断了。
男人明白捏住了孩子,就是抓住了母亲的心。
如果夫妻双方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那谁对孩子狠得下心,谁就是赢家。
一般来说,都是当妈的败下阵来。
这部电影传达了什么?它的舆论导向是什么?
是告诉女性,结婚后不要轻易要孩子吗?有了孩子,婚姻没有退路吗?
如果婚姻是困住你的网,那孩子就是对方刺向你的枪。
姐妹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一点,当婚姻走向破裂时,无论孩子归谁,孩子是女人扛起来的山,让她们艰难地负重前行。
这样的信息传达来,谁还敢轻易地要孩子?(这里忽略培养孩子的经济负担)
生二胎奔三胎的社会目标还如何实现?
有问题很正常,解决问题最重要。
如何把离异孩子伤害降到最低,如何避免孩子成为攻击对方的武器,可能是个社会的问题,不是某几个人的智慧。
任何制度与程序的保护,也不及人心的诡谲与复杂。
欧美国家夫妻离异,男方不仅要付孩子的抚养费,还需支付女方的赡养费,直至女方再成家。
虽然它不解决人心的险恶,但至少可以看到对女性保护的诚恳态度。
再说观点二,我与女儿聊天,找对象要擦亮眼睛。
可是,电影中的男主,恋爱时结婚时以及有孩子那几年,都是个好男人。
对人谦让有礼,开心陪伴孩子玩耍,厨房里还能给洗锅。
可从女主干销售那个时期开始,他温柔的人性褪去,兽性开始膨胀。
他隐藏这么深,这么多年,恋爱中的女孩子又怎么甄别?怎么擦亮眼睛?
结婚是有风险的,碰个不变性情的好男人是要下赌注的。
你眼前看着这个中意的人,很可能是披着人皮的兽。
谁能知道以后?谁能保证婚姻无风险?
一场婚姻弄不好人财两空、身心俱疲。
你说一个女孩子寒窗十年苦读,终于找个不错工作。
以为人生万事俱备,只欠婚姻时,突然看场电影发现,婚姻风险太大,亏本不说,还得进牢。
这个肯定不是电影本意要传达的信息。
可为什么这信息就让我捕捉上了呢?
再回到对女儿的教导上,我只能告诉她,
修炼一双慧眼吧,把这世界人心的真假美丑看得清楚明白。
相信,狼的尾巴总是会露出来。
通过现象看本质,微观细节看透一个人。
只能说,
电影中女主修行不够,看人能力还是差了些。
激发男主的兽性的综合因素是什么,周期是多长,可能是个课题。
否则,我的妈呀,不嫁人理由又多了一条,
风险太大。
写到这,再说说前面的两点疑问。
一是思考是什么让她走上了最终杀人的结局,她不能有别的办法吗?
“再生个三胎,你逃不出我的掌控。”
应该是无助,最终让她杀人。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没人理解,没有有效的帮助,是孤独一个的战争,只能最后极端解决。
肯定有不杀人的办法,但都不是好办法。
娜拉出走后怎么样?
社会能给予被困女性什么帮助?
为什么只能是极端的解决?
这不由得想到一个沉重的话题,现状是什么,导向是什么?
不得不说,社会舆论的导向太重要了。
近期的电影院集中播放了什么?
血腥、残暴、极端,还有什么词汇是我没感受到的?
从热播《消失的她》《封神》《孤注一掷》到《我经过的风暴》,我闻到了血腥味,看见暴力和没有理智没有人性的极端。
我承认这些影片无论从艺术性和内容来说,是国产影片优秀的代表。
但可怕地是,我在观影时,
看到了异曲同工的恐惧。
少有人性的光辉,占上峰的是肮脏的兽性。
它们的产生是市场的需要,是观众的需求。
人们的内心压抑,需要宣泄。
有人喜欢,很多人不拒绝。
人们走向影院,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慢慢地,
社会会不会充斥着暴戾之气,人们做事会不会走向凶狠极端吗?
路怒遍地,垃圾人远离。
但愿杞人忧天。
二是能够约束人的兽性是法律、道德、教育还是信仰?
人是有兽性的。在没有外在的约束下,兽性会释放出来。
家暴是可怕的伤害。
法制?报警无用,轻伤不够标准,社区调解走个流程。立法总是出现在影片最后。
道德?他是谦谦君子,评为副教授有德能勤绩的审核。
教育?学校高材生,讲台上的教师。
没有什么可以约束他的暴行。
伤人的恶行,出于保护个人(或校方)的名声,竟在律师与校方的协商中若无其事。
是什么黑白颠倒了,真相在丑陋面前让步,善良在瑟瑟发抖。
人没有敬畏了,为所欲为是多么可怕。
我做了坏事,不能把我怎么样?只要我不触犯法律,我打人可以缠着毛巾,可以利用医学知识打人找不见外伤。
知识隐藏了恶,
确实恶心想吐。
以前的人们还怕报应,怕下地狱。
我受过教育,我懂科学,那都是迷信,怕啥?。
先不说虐待伤害他人,大家关注过最弱小动物的受虐报道吗?
深圳地铁张贴反虐杀动物的宣传海报,反被投诉。
这个社会怎么了,谁能为生命去呐喊!
愿我们心中有信仰,对生命有足够的尊重与敬畏。
我不是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