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简书发生了一些事,具体的情况不甚了然。大致了解到的信息,是说一些简友离去了,原因不甚明了。还有一些简友,怨简书锁文太随性,评省不够严谨;甚至有些简友抱怨简书平台经营太过保守,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如此云云,我知道,他们是真心热爱文字,也是真心热爱简书这个大家庭。
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恨意未必真有,但抱怨是真的,用意也是好的,无非是希望简书今后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越走越顺。
今天,有幸读到一篇简友的劝诫文。作者在文中情真意切地极力宽慰、开解、劝告一位受到不正评论的简书创作者,劝其一笑置之,不必介怀,不去理会。但他的目的好象并未达到,实在有些可惜。
可能是那位评论者做得的确有些过分,才令原文作者那么介怀,心中意难平。
作为简书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本人也在评论区积极发言,表明立场,力图为两者的和解尽一份心力。
现实生活中,事与愿违的事十之八九,不去强求,就是最好的生活态度。
但我还是不甘心,我还有话要说。
说什么好呢?不是有本书叫《演员的自我修养》吗?咱们就来说说文人的自我修养。
这里说的文人,不泛指文化人,主要是针对文学创作者和文学评论者,以及一切的文学爱好者,其中包括所有的文学作品阅读者。
文人的修养与普通人的修养相比,更注重风骨。
说到风骨,主要是指文人的高风亮洁。
有人说,自古文人相轻。
也有人说,文人都比较清高,孤芳自赏,太过自我,太过感性,太过伤春悲秋,甚至无病呻吟,除了感动自己,根本无法感动得了别人。
自古以来,文人的高风亮洁,就令人肃然起敬。
我们有将相和里顾全大局的蔺相如。
也有扶大厦于将倾,力挽狂滥,“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气节,激励着无数华夏儿女前赴后继,为国为民,置生死于度外,这是何等高贵的品性!
我们还有为改良社会而视死如归的谭嗣同;“我以我血溅轩辕”的周树人;推行“三民主义”的孙中山;以及推行“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列主义”的一大批进步文人……
这些文人的风骨,都是宁折不弯的典范。
“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说的就是这些文人的高贵品质。
文人的风骨,既是文人高风亮洁的品性表现,也是文人精气神的集中体现。
文人的修养,重在品性,重在风骨。
其次,作为文人,文学素养是基本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自是少不了的。“三天不读书,面目可憎”,这样看来,读书还有养颜美容的功效。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光死读书也不行,人也读废了,那可不好。得“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知”,这才是做学问的正确打开方式。
读书要服务社会。文人要具备“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的心胸。既要修身,又要修心;既要提升自己,又要惠及天下。
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对社会必须赋予深沉而真切的人文关怀,以悲悯之心,恻隐之心,致良知。这样做,既是自愈,也是功德。
作为一个文学批判者,一个文字阅读者,必须懂得对文字的尊重,对文字心怀敬畏。而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必须给予最大限度的公正、客观的评定。对他们的劳动付出,要懂得感恩。就是说,要尊重他们的作品,要对得起他们的付出,要通过作品和他们进行心灵对话。互相理解、包容,实现共同进步、提升。
以上说的,应该就是文人的基本修养了。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性人品的修养,二是待人处事的修养。一个是内在精神的修行,一个是外在功德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