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承载着文字,故事和情感。纸质书带给人们的记忆和满足是永恒难忘的。那是喧嚣的现代社会的一份宁静,那是与作者思想碰撞出来的火花。人们带着疑问或漫不经心的在一本书里找到答案或共鸣,这更让人欢呼雀跃。
一本书的诞生,历经多道程序。选题是开端,内容是基础,设计是门面,营销是手段。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不是名著,那就需要宣传。从封面文案,包装设计,谁人推荐谁人作序,到作者本身是否有话题性,再到抢占书店中的好位置,想要成为畅销书,缺一不可。人们每天步履匆匆,总感觉时间不够用,肯花时间逛书店已是难得,你要让他在抽出的那一点时间里,在成千上万的出版物中,选中你负责的书,实属不易。
而决定一本书能否加印,再版甚至是经久不衰,营销会否沦为噱头,还是这本书本身,也就是它的内容。这里的内容不仅指的是有无错别字,用词是否恰当,也包括逻辑的严谨性,作者写作的连贯性。这就需要编辑帮助作者来把控了。
和其他文化产业一样,20%的图书占了市场上80%的销量,也扛起了出版机构80%的利润。读者就是消费者,你满足了读者在某一方面对知识的需求,无论是身心灵所能感受到的艺术之美,还是生活中某项知识的普及,你就有销量。
市面上比较容易畅销的书有大致几种,除去教辅这个刚需,有成功励志类,小说类,人文社科类。这是从内容来划分的。
成功励志类图书销量大的原因比较明显,浮躁的社会,焦虑的人类。读者需要有精神产物引领他,鼓励他,哪怕是鸡汤。
小说类是从古至今不衰的种类。古有《红楼梦》《西游记》,今有《解忧杂货铺》《摆渡人》。小说是一个或多个故事,可以满足人的好奇心,让人身临其境,想象自己是书中人物,经历奇特的旅程。
人文社科类中比较畅销的有历史、经济、管理学。专业人士用这些书深入研究自己的领域,非专业人士通过它们完成自己的知识普及与扩展。是图书,让这些专业领域变得有温度,不再遥不可及。
从作者来分,畅销书又可分为公版书,名家著作和名人作品。
公版书的好处在于没有版税,可以省去很多环节和成本,又可以随意设计,不会有人计较。并且,很多公版书都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书名就是一块招牌。
我这里说的名家著作是指仍有版权的书。名家著作不仅自带流量,并且,名家的一部新作品往往能带动老作品的销量,如《哈利•波特》。名人作品与名家著作的不同在于,名人,第一身份往往不是作家,如白岩松、高晓松、大冰等,这些人经历丰富,身份多重。再有就是微博、知乎上人气比较高的作者,粉丝可以转化为读者,很容易畅销。
最后说说编辑,看似孤独,但可以看着一本书从文字到商品的全过程,可以从书中最大程度的汲取作者思想的精华,吸收这么多人的知识和经验,这很让人兴奋,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