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十多年前,大学舍友小强,是个独立而认真的姑娘。父亲送她远离家乡读大学的时候,第二天就回去了。她一个人早早住进了宿舍。那几天里她去学校门口的小书店里,租来了一本又一本的言情小说,打发时间。
我到宿舍见到她的第一印象就是,这姑娘真爱读书啊,一声不吭,自己躲在蚊帐里。
后来,时间长了才知道,书她只爱读言情,追剧她也只追言情。
读大学期间,她的父亲车祸意外去世,母亲一人挑起养育三个儿女的重担。那段时间,大概是她二十几岁的人生里最黑暗的时候,任何人的理解都显得苍白而无力。
书是一座小型避难所,这句话真实不假,哪怕它是言情。
她没有沉湎于言情小说和悲痛中无法自拔,学习的时候很用功,最后考研去了一所更好的学校。自己找了工作,成了家,有了可爱的孩子。一派岁月静好的场景。
我不知她现在是否还读书。只知道,当年的阅读对她意义重大。一方面,书是排解独身在异乡的寂寞和紧张,却又是最安全的方式;另一方面,书里展示了另一个世界,可能是比你还惨,也可能是你所向往的(言情多是这两类。),总之,它让你知道,生活确实不止眼前。
也许阅读于她而言和电视剧并没有什么区别,那是娱乐方式的一种。但为什么选择书籍而不是其他?因为书籍更容易获得,书籍更能把自己包裹起来。
读书为了什么?为了生活得以继续。
02
我读书算是口味比较杂的那类。读高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疯狂迷恋言情。
那时候家里刚有电脑,我抱着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只干了一件事。我找了一个言情小说网站顺着作者字母顺序表挨个把那些言情小说都读了一遍。
我只是好奇,言情有多少种套路,为什么有的套路很老却依然深得人心。套路深的霸道总裁、穿越读了不少。不落窠臼的也读了亦舒,经典的也看了琼瑶。
过了那一阵,免疫力自动提高。已经过了温饱线,再读就特别挑剔了。
03
新近看到一个观点,大约是说阅读这件事不能总待在舒适区,否则永无长进。这个观点很多作者都提到,大部分人都贴着目前世俗社会认同的成功标签。
我真的很佩服他们。他们读书读得那么目标明确。
但我和他们不一样。
首先是我的读书无用论。读书为什么一定要有用,一定要有所精进呢?当阅读是乐趣时,它可以很无用。
作者说要读那些,你伸手够一够才能理解的书。略高于自己的水平。举了一个学钢琴的例子,只不过学琴的人拿到的是一篇非常难的琴谱。等到练会这张很难的琴谱之后,其他的都很轻松了。
学艺和读书毕竟不一样。有的书在人太年轻的时候,恐怕确实是读不懂的。一部《道德经》,不同年龄和心境,读书的收获肯定不一样。可能年纪越大,收获越多。
有的书不如放一放,有的书要一遍又一遍的读。
作者还说,难度大一点的书里也包括了很多经典名著。
读名著没有错,可是名著也不一定很难。在我读那些乱七八糟的言情小说之前,我也读过作者列举的《简爱》、《基督山伯爵》等名著。初中文化水平是可以理解的。
这些作品之所以经典,除了立意之外不可否认也应当归因于情节,它们是某些爱情经典桥段的鼻祖。读过了鼻祖,再来看其他的言情,就很容易比较情节上的优劣了。
这世上,大概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无用的。垃圾食品也有其存在的理由。
04
读书这件事,不太可能一直停留在舒适区。前提是有读书的习惯。
就好像打游戏升级一样,如果一直玩一个没有难度的游戏,你会玩一辈子吗?哪怕是连连看,也会有不断变化的关卡。
与其忙着走出读书的舒适区,不如为了保持读书的习惯而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一味地要求自己读“有用”之书,读超出自己难度的书,恐怕会败坏了读书的兴致。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也要一口一口的吃。先吃自己能消化的,等你的脾胃逐渐强壮了,再啃那些难的。
每个人阅历的不同导致个体面对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别人推荐的,不一定适合你。可以参考,一切还要靠自己。
读点喜欢的吧,无论是心灵鸡汤还是成功学毒药。你所整合的世界是围绕着你的兴趣点运转的。
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