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效用
——小城散漫表达系列之“效用”
火山
今日,有位熟悉的学生微友,发了一些信息,谈到读书的一些作用,并且举了身边好多例子如何如何。我觉得我们曾经在一度鄙弃教育的效应,得到了一定的蔓延。
读书也涉及到自己的内心取向,如果是比较纯净而且愿意投入去理解,那么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承受住过多的压力和期望,那么我们稚嫩的肩膀会有过多的负重,误以为读书是一件苦差事。
我最早读书的时间是1981年,恰好改革春风吹气万象更新,那时的老师也是相对比较敬业的,主要他们的主要注意力放在培育我们的身上,况且我们那时所受的各种信息诱惑相对较少。少年时期,努力专注地学点东西是必要的,起码得为思维基础的建立,保留一些根本。接下来,对社会发生事件和问题的见识和分析,多年验证下来倒是当初判断比较准确。不是我有什么样的智慧,而是那时读书和广泛涉猎留下的一点分析能力吧。
今天也看到一位优秀的东莞女生,被欧美各大名校追捧的消息。我觉得这是必然的,中国向来不缺乏优秀者,只是缺乏一个持续让优秀继续优秀下去的机制。本来读书有用,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为何中国出现这么大面积的报废率呢?我觉得除了灌之外,更多的老师已经习惯使用压制的办法。为了片面追求分数,我们牺牲了生活的随意和写意,导致出现了无数的工具式之偏激人。
工具科目发达,相应也只是培育了工具化的人,专业厉害的人往往在情感演绎上缺乏自己的主动和自主,倒是一些不太愿意读书的人有适应社会的灵活性,最终让这些专业稍为有优势的人读书经年之后,反而被当初不太愿意读书的人去管理和引诱。社会早期适应的优势,让这些人消化了那些专业优势的人,表面看起来是读书无用,实际上他们使用了多少读书人的才能和才干?蛮干和执行力看起来是那么的重要,可是没有相对成熟的决策,做得越多错的越厉害。
当停下来都算是进步的话,那么这个社会的进步空间和改良空间有多大?我不敢想象,因为无论科技创新和社会创新,由于逐渐出现的阵痛,我们反而躲藏在自以为舒服的空间里,等着去挨宰。我知道蜕变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是每个人对自己的成长负责,那么我们社会所承受的阵痛和变动之苦,就不会太明显引起社会的动荡。
读书也好,阅历也好,拥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行为能力,是必要的;不然,面对改变我们有可能茫然,而怀疑自己。有时怀疑是可以的,关键是我们对这种怀疑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