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

内功的实质就是意气相合、神气合一,内功的物质基础是气入手。

精、气、神。

内功的质量取决于习练者本身的精、气、神的质量。所以欲提高内功,首先应从培养壮大精足则气足,气足则神旺,神旺则形全,以养为主,养练有机的结合是修炼功夫的内涵。其关键在于要“抓住丹田练内功”要气气归根,根在丹田。这是修炼丹田的要诀。

抓住丹田练内功就是以心为主宰,开合、收放、出入皆在丹田。想开时主动,则气出丹田运行四肢。想合时主静,则气由四梢归合于丹田。前进时气由命门涌向肚脐。后退时则气由肚脐引至命门。左旋时,则丹田左转,气沿带脉左转圈。右转时,则丹田右转,气沿带脉右转圈。中定时,则上、中、下三丹田中气贯通。意念、动作、呼吸的开合收放也要配合丹田的开合收放。要意、息、形相依,势势归根,息息归根,气气归根,根在丹田。气气归根其意就是意想着丹田的呼吸,耳内听丹田的呼吸,眼内看丹田的呼吸,三性归一意守丹田、意、息、形相依而归根、神气合一在丹田。久之则丹田内生气,气满丹田、丹田自壮、气血旺盛、周流全身、荣华四稍、内强外壮、生机勃勃修炼丹田还要会练会养。所谓养、即养气、养精、养神为首要。十年练功要十年养气。

气以直养而无害,久久养练形成浩然正气。

气血者、吸天阳以养气、吸地阴以养血,气为主面血为配、“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则当早固”。气化物生、气盛物壮,气正则物和。所以气应养。精足则气足,气足则神旺,所要静心安身,清心寡欲固精养精保精,精气充满而不外泄、练精化气、还原于身。

念止神来,念动神离、心静则神宁,静心能养神。

所以练习内功时,心要静、静养精、静养气、静养神,静才能三性归一意守丹田练内功。求学内功时动作宜慢不宜快,因慢练为养,慢练能形与气相合。所以练功须从无极始缓慢而动,至收功结束,默默停止,形似潺潺流水,又似和煦春风、柔顺和缓,沉稳兼备。每招每势均要缓慢,开展时要缓慢,沉合时要缓慢,一起一落要缓慢总之,慢能思上下左右是否相随,慢能感知内外是否六合为一,慢能求神所不断,慢能求周身一家。心静慢练,随着外形动作和缓而动,引动内气于体内缓缓面行,使意气相合神形合一,顺其自然之势,合其混元之道,达至物我两忘之经常坚持修炼道家内功,会逐步地体感到内气运行分四田的层。

(1)气行体表:初级练习内功时,气行体表时有酸、麻、胀、痒、凉、热、刺、痛的感觉,内功术语称其为“八触”

(2)循经走脉:练习内功达到循经走脉时,能够疏通经络,促进经脉内气运行,经络交会反复循环联络脏腑肢节,贯通上下内外,无处不至运行周身。

(3)气贯中腔:修炼内功达至后天转入先天功后,中气运行时已不受经络穴位的约束,内气运行如同流水贯入洞穴一样,身躯、胳膊、腿亦是如此。

(4)气至混元:修炼内功到混元气阶段时,要上封天门,下闭地户。在外气不入、内气不出的情况下,以意念和动作导引,它如同水在瓶子里运动时那样。此时,习练者可体感到身体内逐渐形成一种既绵软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内如钢条的一种奇特的“内劲”。功夫越深,内劲的质量越高。这种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内劲”,具有“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特点。

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内动不令人知,故称“内功”。内功如同电能一样,随着习练者内功水平不断的提高,内功能量和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内功能量的积蓄也会变得越来越大。这种能量不仅能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之功效,此时,运用于各种拳术,更觉内气饱满充沛,运用于技击擒拿,有更胜一筹之功效;运用于硬气功,能开砖劈石,更具威力;运用于中医的针灸、点穴、按摩、气功疗法上,疗效更佳;运用于文艺声乐方面,则有提高和延长艺术生命之功效。由此可见,内功的功能有多种,但始终围绕着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功夫层次而展开,这也是古代人与现代人所共同需求的养料。

道家内功作为一种古老运动形态,又有崭新的现代实用价值,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整理、介绍道家内功的意义所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