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0,才能到达1。”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所得到的感悟。
对于这本书而言,它本身也是一个“突破0,到达1”的故事。一说是这本书的作者写下这本书的方式,另一说是指让我甘心成为它读者的事。
读到这本书的机缘,是因为本人所入职的公司布置下来的读书任务。当初脑海里想着,公司能组织开展读书会活动,这文艺脾性,颇对胃口;后来入职后,听说公司还会给我们书单,我再度心中窃喜:“我去,正愁书荒呢!”。而当我看到公司公布的读书LIST,《微习惯》、《靠谱》、《好好工作》……云云等,这个落差感~有点上头!
奈何社畜需要进化,读吧!拿到书之后,小庆幸了一番:“书不厚!”尽管自己对书里面的内容不感兴趣,但还是强迫自己开始翻阅。口语式的文风,读起来不算太累,就当是看别人的故事吧!但进入阅读状态之后发现,这本书还是有些东西能“征服”我的。
《微习惯》就这样成功使我一个对它“0”兴趣的人,成为了它的读者之“1”。
作者在书中指出依靠动力来进行驱动实现目标的方式并不可靠,一是依赖“动力”会使人坠入“懒惰旋涡”;二是动力以人的感受为基础,但人自身并不会每次都愿意激发动力;三是人对于事物的感知遵从“热情递减规则”。作者主张实现目标的驱动力,意志力比动力更加可靠。因为意志力可以不断被强化,而且能够通过计划执行。当然这也有一个前提条件——意志力没有被耗尽。
而书中所指的微习惯是指人强迫自己每天做的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这种策略能够有效缓解意志力损耗,并且能够拓宽舒适区,帮助人跨越继续行动面对的阻力以及身体与精神双重障碍。
对于我来说,想要实现的目标有很多,但完成的并没有几个。立Flag的时候,或许是动力最为充足的时候,但当初立Flag那一刻的斗志是什么时候悄然消失的呢?我自己也难以讲清楚。特别是现在自己身上增加了职场小白的标签,又有更多的外部阻力成为Flag倒下的借口。但当自己看到同样处境的人且能达成目标时,我会在心里问上一句:“别人可以,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到?”长此以往,最后实现不了目标的原因成了我产生自我否定的源泉。当然,定下目标的那一刻,每个人都自带对目标达成的期待。如:运动能让自己瘦下来,瘦下来能有好的身材,能有健康的体态,穿衣服更好看……等等。说实话,在“八字还没有一撇”的时候,有这种期待是正常的,但同时也是一种对自己、对目标结果的高期待了。我每次在定目标的时候,脑海中的自己都是理想状态下的自我,如时刻充满激情、有充分的闲暇时光等;其次,对于目标的实现也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自己能够高质量、完美的完成每一个目标,但最终结果嘛?GG。
这本书并不算传统意义上的好书,但在看的时候能让我产生自我反思。
一是因为我对自己怀有高期待,二是因为我似乎是个完美主义者,三是因为我是一个极易自我否定的复杂人。如果将自己的期待降低,把满足感降低,或许我在一定意义上会快乐许多。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在鼓吹人要将目标降低,或者不设目标。人可以志存高远,但不能只是志存高远,不脚踏实地。产生这这番思考,大概是因为我想活得轻松点吧!
《微习惯》中有提及适当降低期待,更易让人坚持,促使目标实现。在我理解看来,虽然,降低了自我期待,但更像是在给自己积累一份惊喜。通过无限微小目标的累积,最后凝聚成那个最大的“惊喜盒子”。“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这句话我一直很喜欢。微习惯,所说的“降低期待”,大概也和这个类似。
就作者的论述而言,当微习惯养成时,人不再有抵触情绪,在行动时不需要考虑,也不在有担心,形成了常态化,但是它也很无聊。
但是,就这样“无聊”的实现自己目标,难道不好吗?在某一天,你突然意识到既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并且还养成了一个稳定的习惯,惊喜就这样来临。
当然对于我来说也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里面,毕竟,“不期望,就不失望”。
再宏大的目标,如果没有行动,那也只是个空谈。如何在动力可能悄然消失的风险下,实现远大志向或是目标呢?我们可以将步子迈小一些。即作者提及的微习惯策略——强迫自己每天试试1到4个小得不可思议的计划之内的行动。如作者列举的每天写50字,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等。
我将作者的微习惯策略思维理解为一个促使人“突破0,达成1”的过程。
再宏大的目标,总要有一个突破0的行动,哪怕这个行动再微小,小到自己在完全没有精力去健身房时,只是换上健身衣而已。
穿上健身衣,或许只是瘦身10斤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行动,但它也能成为你用来保底的“目标基数”,不至于让你带着内疚感和自我否定的情绪入睡。
适当的降低目标,微缩目标,但只要人还一直在轨道上前进就好,细微的习惯或者行动,终将在轨道上产生惯性,助你达成目标。当然,这条路上,你不能太急!有些路适合慢慢的走,“突破0,才能到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