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一个改名成功的乡镇





文图/徐耀良

    常熟市沙家浜镇,通过改名这一独特的方式,成功地将自己定位为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沙家浜镇改名之前,名叫横泾,意思是一条横着的小河。这里河道纵横,密如蛛网。数千亩芦苇从虞山脚下向南一直延伸至阳澄湖。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利用这里的天然屏障,打得日本鬼子闻风丧胆。通过将名称从横泾改为沙家浜,不仅实现了名称上的统一,也使得沙家浜芦苇荡名扬海内外,

    由于这里芦苇丛多,上海沪剧团根据这里的抗日斗争故事,创作了现代沪剧《芦荡火种》。沪剧《芦荡火种》的演出十分成功,受到观众和评委们的一致肯定,后来被北京京剧院移植改编为京剧《芦荡火种》。1964年4月27日晚,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陈毅、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剧终时各位领导人高兴地鼓着掌走上舞台接见演员,纷纷赞扬这是一出好戏。

    在人们对京剧演现代戏的一片叫好声中,毛主席也心动了,在众多的现代戏中,他选择了观看北京京剧院演出的现代京剧《芦荡火种》。1964年7月23日,毛泽东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剧场,全神贯注地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

    演出结束后,毛主席走上舞台与演员们亲切握手,合影留念,毛主席还掰着手指称赞道:“阿庆嫂演得好,郭建光演得好,刁德一演得好。”有人提出请毛主席提些意见,毛主席想了一下,就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能燎原呢?再说,那时的抗日革命形势己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为此,他提了三点意见:第一,兵的音乐形象不饱满,要鲜明地突出新四军战士的音乐形象,要加强军民关系的戏。第二,戏的结尾是新四军利用胡传魁结婚,化妆成吹鼓手、轿夫,搞出其不意的袭击,这样的结尾成了闹剧,全剧就成为风格不同的两截子了,应该改为新四军正面打进去,要突出武装斗争的作用,强调用武装的革命消灭武装的反革命。第三,刷名可叫《沙家浜》。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可以叫《沙家浜》吧。在这以前,谭震林也曾对《芦荡火种》这个剧名提过同样的意见。他认为《芦荡火种》所描写的这段历史,革命已成燎原之势,称之为“火种”给人以软弱之感。汪曾祺说:“毛主席的意见是有道理的,而且不强加于人。”毛主席最后说:“戏,改起来不难,不改,就这样演出也可以,戏是好戏。”汪曾祺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对剧本进行了修改,1965年3月18日,《人民日报》在发表剧本时就改为《沙家浜》。

    自从现代京剧《沙家浜》拍成电影在全国播映以后,一些唱段和台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语。其中,毛主席也不例外,如在一次接见外交部长乔冠华时,曾送他十六个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意思是面对帝修反的围改,也要像“阿庆嫂”那样,做一个沉着机智的外交官。

    从此,沙家浜的名声更大了。1981年,曾将原来的横泾,一度更名为芦荡乡,1992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又将芦荡乡直接更名为沙家浜镇。

    沙家浜镇的改名,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名称更换,更是一次深刻的地方形象、经济结构和文化内涵的提升。通过改名,沙家浜镇成功塑造了自己的地方品牌,提升了旅游业的吸引力,同时也加强了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沙家浜镇的成功经验表明,适时的地方品牌建设和形象塑造,对于一个乡镇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余光 上海沪剧团全体人员曾深入到故事发生地常熟横泾(现沙家浜镇)进行体验生活,采访新四军老战士和当地的地下...
    余光_27f8阅读 957评论 0 1
  • 文/余光 坐落于阳澄、昆承两湖之畔,有一片秀丽丰腴的土地,以其命名的现代京剧更是将这片土地的名字远播万里,...
    余光_27f8阅读 244评论 0 4
  • 马霖口述 我是1989年12月16日报到的,当时这里还叫芦荡乡,我是芦荡乡的末任党委书记,也是沙家浜镇...
    余光_27f8阅读 740评论 1 0
  • 以沙家浜革命故事为原型创作的现代京剧【沙家浜】,作为当年八个样板戏之一,唱红大江南北,使沙家浜闻名遐迩,...
    胡老太阅读 8,382评论 271 287
  • 文/余光 横泾,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泾,即小河,意思是横着的小河。据地方志记载:明清时期,这里隶属常熟县双凤...
    余光_27f8阅读 1,778评论 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