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如何读一本书》的前五章感悟:
第一,我在阅读中所走的弯路。看到译者说:“到四十四岁才读这本书,几乎可说无地自容。之外,也不免深感懊恼:如果在我初高中青少年时期,就能读到这本有关如何读书的书,那我会少走多少阅读的冤枉路?“。我也有同感。 其实,之前我也有看过一次这本书,但不知什么原因,读了一次,也没有将书中的方法用起来。到今天,我也认为,我之前的阅读也是走了弯路。希望我读本书后,自己的阅读力能提升。
第二,之前的一读,就当成算检视性阅读。回想上次看这本书,应该是看得不够认真。或许,我应该将之前读的,当成检视性阅读。当时只是粗略地看了一下,没记住重点,就像作者说的,把书看完了,一路胡思乱想,都不知道自己看了什么,无法达成原来的目标。
第三,感谢让我二读的人。挺感谢让我二读本书的人。译者说:如果没有经历这么多年的寻觅与颠簸,发现与失落,我读这本书的感受不会这么深刻,收获也不会这么丰富。今天,我读到第五章的前半部分,感触良多。若是将我之前一读本书,当成检视性阅读,那么,上两周二读的《刻意练习》和《微习惯》,我还是觉得,还未能达到阅读的目标。希望二读本书后,我能掌握在分析性阅读的方法后,二读和三读之前读过的书时,有更大的收获。希望能做到作者所讲的:一直要读到这本书成为自己为止。
第四,傻傻地读,放下书,什么都记不起来。我觉得之前读书的状态是,读的时候,会有一点点印象。但在将书放下后,就什么都不记得了。现在二读,有点印象,当时是明白到,读书分检视性阅读和分析阅读的。但在一读后,完全忘记了书上讲的东西了。我还是原来的我:每当拿起要读的书时,就是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读《七个习惯》,《微习惯》,《刻意练习》,都是没看目录一直看下来的。
第五,每天读一章,这个安排很好。共读活动,让我们每天看一章。这个节奏,让我喜欢。这让我对书的整体,多一个把握。否则我读一本书,都不知道读过的书如何构成的。而且我开始关心到,每天会读了多少字。现在回想之前看的书,都想不起有那些章节。跟着共读活动,会大概有个印象。相信我将来再读其他书,对书的结构会更加重视。
第六,我的提问力有待提高。之前开会和做事,别人问我有什么问题,我都是没什么问题的。一直都希望提高自己的提问力,但没有行动。作者说:读一本书像是自己跟作者在对话。与作者相互了解是一种双向沟通的过程,学生必须向自己提问题,也要向老师提问题。我想我总是提不出问题,是因为我,不是有自我要求的读者。
第七,边读要边写。共读活动要求我们每天写100字,有时真有感想,就能写出一些东西。但更多时候,是摘录,没有自己的观点。作者说:书成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要去写下来。看到这一段,让我停了下来,我想,应该先将想到的写下来,自己的感受不及时写下来,有可能过一下就忘记了。我想,以后要培养一个习惯,看1小时后,写半小时。
第八,说不出来的,其实是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说不出来,跟写不出来是一回事,就是不知自己在想什么。作者的原话是:若读者说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其实是读者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我觉得这话说得有道理,我之前不会说、写不出,应该就是我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
第九,分析性阅读,读得慢不是问题。今天早上,我花了1小时才读了第4章,不到一万字,觉得自己读得太慢。后来想想,现在是二读,是分析性阅读,慢点也没问题。我希望,能读到这本书成为自己。我不能将检视阅读跟分析阅读搞混了!以后我要避免在检视阅读时太慢,在分析阅读时太快。共读活动推荐的书,都值得分析性阅读。
第十,就算找到了想找的东西,也不清楚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之前我看书,是急急忙忙的看完一本,接着就看一本。这就是书中所讲的,是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就算找到了,也不清楚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以上的这些,等到今天才发现,感觉发现得太迟。但细想,能够现在发现,总比没发现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