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打卡打不出来未来

痛点

1. 打卡看似把大目标拆成小目标,每天能看到自己努力的痕迹,但是却没有效果。

2. 打卡计划一单中断,就扔到一边,不愿继续。

3. 学习英语是为了和外国人更好地交谈,拆成小目标是每天背20个单词。最后变成机械背诵,不知学习为何,变成为学而学。


案例:

1、微信运动,一开始是为了让大家燃起运动激情,保持身体健康。最后有些人为了让自己的微信步数名列前茅,开始手摇,甚至上科技。还记得有一则段视频,为什么你的微信步数一直这么高,是经常坚持运动吗?

不是,因为我把手机绑在了小狗的身上。

2、有人早上5点闹钟一响就在早起群里打个卡,然后到头 继续睡。

3、有人翻开书,拍张照片,然后将照片发到朋友圈,以示自己今天读书了。

4、有人去健身房,在镜子面前摆poss,照张照片,告诉自己锻炼了,然后就坐在旁边玩手机。

为什么会这样?

1、动机转移,本来是运动身体健康,读书学习让自己更优秀,早起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最后关心的只是打卡记录是否保持完整。

2、认知闭合需求,当人们面对一个模糊的问题,就要给问题找答案。比如古时候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要下雨,就有了雷公电母,龙王解释下雨的原因,这些说法没什么依据,但满足了认知闭合需求。

我们之所以有这种心理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喜欢确定性,不喜欢未知或不确定性。

就会导致一件事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惦记,希望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力立即趋于零。

打卡心态: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

怎么做

1、用记录代替打卡

虽然看上去和打卡一样,但这样做没有打卡的任务压力,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活动本身,而不是完成任务上

2、设下限,不设上限

《微习惯》斯蒂芬·盖斯为了养成好习惯,要求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一页书,写50个字。无负担的习惯法,最终促使他拥有了一个好身材,阅读习惯,还写了自己的书。他称这种方法简单到不可能失败。

完成这样的目标毫无压力,且刚好进入学习状态,精力旺盛,就愿意顺着惯性继续学习去。心态不同身心愿意沉浸,便不会顾及什么任务本身,而且多学一点,都是额外的收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