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久没有这么系统的学习了,如果说是全天候的这种,至少可以追溯到2005年以前的大学时代。从北京到哈尔滨七天高强度的学习,可以说是一个持续烧脑的过程,有太多的思考蕴含其中,也让我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家庭和家庭问题一直是国际重点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值得欣慰的是,我的博士论文和现在的研究更多是围绕着这一领域。这项研究不同于简单的亲子关系、家庭结构和夫妻问题,更多是从家庭的本质去思考人所处的家庭场域。
北京的会议简直是台湾教授团的集体走穴,洪兰、徐西森和廖凤池三位老师的讲座让我记忆深刻,也在不断比对自己的未来方向,是否与之有着相关性和相似性。尽管未来的研究和学术之路会走成何种样子,还好的是我早已锻炼成了一种顺其自然和风轻云淡的心态,只要一步步努力就好。
会议在偏僻的昌平九华庄,属于那种有钱也没有地方花的那类。不过很高兴的是在会议上见到了12年未曾见面的大学老师,和送教时结识的袁主任,尽管行色匆匆,但是相逢总归是件让人高兴的事。
回到会议过程,除了洪兰一直秉持她学术红人的状态后,徐西森的《家庭危机干预与咨询体验工作坊》和贺岭峰的《家庭心理拼图》生动且实用,具有典型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特质,让人听着有很强的共鸣。
尤其在贺岭峰的讲座上,破天荒地记了很多笔记。在会议的过程和结束,买了8本自己非常喜欢的关于家庭问题的台版书。对于曾读过4年台湾文献的我而言,再看到还是很熟悉。
在会议还差一天结束时,便匆匆地搭飞机去哈尔滨。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首都机场候机的四五个小时里,困且急躁,晚点却不被告知原因,并说由于机场晚间可能关闭,航班可能会取消。终于可以理解了那些大闹机场人们的心情,这和后面刘老师举的那个例子很相似。
凌晨三点才到机场附近的酒店,这家酒店太有东北农村的风格了,简陋得难以言表。加上失眠仅睡了两个半小时才到了糖果酒店与于老师他们碰头。
第一次参加系统的心理领域的培训,第一次参加团体建设活动,第一次与大面积的民警同志相处,一切都很新鲜,这种新鲜感足以抵消前几天的疲惫感,也能够让自己沉下心来融入到整个活动中去。
与很多老师和朋友的结识可以说是这次培训最大的收获,这要真心感谢于老师。特别是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朱老师聊了很多,她人真的超级nice,是一种给人温暖的姐姐型老师。
在小组沙盘体验中,很高兴与宋哥、董姐、徐校长、小安一起做活动,四天的相处使彼此了解了很多,我也在思考这种沙盘游戏如何把团队建设做得更好,主题设置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最优化该如何。
潜意识、情绪体验和内心感受表达,实际也是教育领域最重要的,只是在我们这里往往很多学者做得太不够,而很多人却沾沾自喜。
例如,前阶段参加的一次学前会议,讨论形式并非主办专家所说的自创,因为北京会议一看就将这种形式早已运用得炉火纯青啦。
再例如,哈尔滨的这次培训,把培训、学员汇报和体验分享做的就很自然,让人并未有生拉硬拽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我能坚持到完整的四五天,这种形式真的值得我们用心学习。
再到细节,在培训中的汇报部分,来自北京民警团队的王晓蕾(心理教师)、李浩(纪委民警)和卢政宁(防暴警),以及杭州的民警邵一飞(狱警),他们四个人的汇报,让我真切感受到理论与技术的实际应用多么重要。
由于有大学学习的基础,在整个沙盘培训,接受起来并不难,也在思考这项技术该如何应用到我自己的领域,并有了初步框架。
在所有的沙具中,上图的小和尚是我最爱的一个。团体沙盘体验核心强调把每个人的内心小孩的挖掘,在现实中的我与内心中的我自如切换,而沙具及其技术应用过程,尤其是通过不同主题设置,让人的情绪和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体验、表达和宣泄,从而达到治愈的效果。
由于临时接到大连的培训工作,需要回来提前准备,不能参加最后一天的培训,感到十分遗憾。当高铁快速地行进在东北平原上,望着广阔的天空、广袤的大地和成片的玉米,这种归属感是在广东、福建、重庆无法实现的。
从哈尔滨始发,经过长春、铁岭、沈阳后到达大连,这也是好朋友、大姐、二姐和老姐生活的地方,却没有时间下车去看他们,只能留到以后再说,希望在不久后。
到了大连的家,感觉离开了很久,回到熟悉的窝,身心的疲倦都可以完全放下。时隔多年后再次去记录生活,感受十分不同,有趣、有冲击、有回味,便是这出门七天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