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校之炬,照亮复兴之路——学习新版《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的时代启示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民族复兴伟业行至关键一跃的今日,中共中央修订印发《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既是对既往办学经验的系统总结,更是面向新时代新征程的庄严宣示:党校必须成为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红色熔炉”,成为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思想引擎。细读条例,一条鲜明主线贯穿始终——以党校之炬,照亮复兴之路。

一、党校姓党:让政治方向成为办学灵魂

条例开宗明义:“党校(行政学院)是党领导的培养党的领导干部的学校。”一句话,标定了党校的政治坐标。新时代的党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机构,而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这意味着,无论是课堂讲授、课题研究,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都必须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源源不断培养出的执政骨干在任何风浪面前都“风雨不动安如山”。

二、质量立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头脑”

条例将“质量立校”列为基本原则之一,并作出刚性规定:市(地)级以上党校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不得低于总课时的70%,党性教育课程不低于20%。数字背后,是对“入脑入心”效果的极致追求。新时代党员干部不缺信息,缺的是系统、深刻、管用的理论武装。党校要敢于打破“满堂灌”“念文件”的老套路,用案例式、模拟式、访谈式教学点燃思考,用基层治理“沙盘推演”激活知识,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

三、从严治校:让“清朗之风”吹拂校园每个角落

条例专章强调“从严治校”,提出“大力弘扬学习之风、朴素之风、清朗之风”。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深刻改变了党内政治生态,但“四风”隐形变异、特权思想暗流涌动等现象仍未根除。党校作为“风向标”,必须以更高标准、更严尺度要求自己:学员宿舍不摆鲜花、课堂不设贵宾席、研讨不做“论文秀”;教师讲台不准“跑调”,科研经费不许“跑冒滴漏”。一座校园的风气,折射的是一个政党自我革命的深度。让清朗成为习惯,才能让忠诚干净担当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

四、开放办学:让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更加生动

条例首次以专章形式对“开放办学”作出系统部署,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宣介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渴望解码中国奇迹,却又常被西方叙事遮蔽真相。党校作为党的“第一智库”,理应成为国际传播的生力军:一方面“请进来”,邀请各国政党、智库、学者走进党校课堂,在平等对话中破除偏见;另一方面“走出去”,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案例转化为易触达、易理解、易共鸣的国际公共产品。当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通过党校窗口读懂中国,中国道路就将获得更广泛的认同与支持。

五、系统观念:让“大党独有难题”在统筹联动中破解

条例通篇贯穿系统观念:纵向,中央、省、市、县四级党校功能互补、资源共建;横向,党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策部门协同攻关。面对大党独有难题——如何始终保持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任何单一主体都难以独立作答。只有把党校系统打造成“集团军”,把优质课程、科研力量、数据资源以“云课堂”“联合课题组”形式向基层延伸,才能让边疆小镇的支部书记与中央部委的厅局级干部同上一堂课、同解一道题,形成全链条育才、全周期献策的“大熔炉”。

六、自我革命:让党校始终成为“打铁必须自身硬”的示范

条例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政治强、信念坚、业务精、作风正”的高标准,并建立“师资退出机制”。这是对“教育者首先受教育”的制度化回应。新时代的党校教师不仅要做学术权威,更要做党性标杆;不仅要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更要在基层一线验证真理。只有把“敢讲真话、善讲新话、能讲管用话”的复合型人才选出来、用起来,才能把“真经”传到学员心坎里。

结语

从延安窑洞的灯光到新时代数字化校园,党校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向、同频共振。今天,当民族复兴的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党校的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巨而光荣。让我们以此次条例修订为契机,把党的创新理论熔铸为万千党员干部的坚定信仰,把党校校园打造成为自我革命的示范高地,把“中国之治”的学理阐释升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公共品。如此,党校之炬必将穿越风雨,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航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