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升经》全文及语译

序言..《西升经》,作者不详,全称《老子西升经》 。 晋葛洪《神仙传》中提到此 经,故该经约成书于魏晋之间。书中讲老子西升, 开道竺干,号古先生,善入无 为,不始不终,绵绵永存。该经对宇宙本体问题和形神问题亦有论述 ,幷继承老 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为楼观道士所重 。《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收宋陈景元 《西升经集注》六卷,洞神部本文类收宋徽宗御注《西升经》三卷;经文均为三十九章,但文字不完全相同。

《西升经》是老子传道关尹子记事弘道之作,此经内载,纯系修真心法,凡超凡入圣之法诀,均指授无遗,平实简要,毫无其他丹经术语,将大道轮廓及内蕴精华,一一和盘托出,可作升仙入圣之宝藏。


卷 上

  西升章第一

原文:老君西升,开道竺干;号古先生,善入无为;不终不始,永存绵绵。

语译:太上道祖从中华东去,西出函谷关,打算到天竺国去弘道利生;以古先生为号,善于晋入自然无为之境;道祖与道同体,无有终结和开始,无尽期无止尽的永恒存在,绵绵不绝。

原文:是以升,就道经历关。关令尹喜见气,斋待遇宾,为说道德,列以二篇。

语译:太上道祖移动法驾往西顺道而去,将至函谷关,关主尹喜早几天就看到紫气东来,知悉有大圣人将度关前来,于是尹喜斋戒沐浴,诚心等待贵宾的到来,果然得遇道祖。于是,尹喜请道祖入关,请求开始大道真谛,道祖有感必应,在关中写下《道德经》,也完成了《西升经》这部道祖在关中的第二本着作。

原文:告以道要,云道自然;行者能得,闻者能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言者,以音相闻;是故谈,以言相然。

语译:道祖借着这部宝典,告诉尹喜修道的根本,在于“道法自然”。若能认真修行,皆能得道成真;有机缘得闻大道者,也能明理宣化。真正明道者,对大道不妄加描述;对大道夸大其词者反而对大道一无所知;所以说谈话者,是借着音声来互相传达的;也就是意味着谈论,是借着言语来让彼此理解的。

原文:不知道者,以言相烦;不闻不言,不知所由然。

语译:不知寻根探源的人,往往以言语互相比个高低,而令人厌烦不已。如果先进入道者不立言使后进闻道,那后进又怎能明白真假。

原文:譬如知音者,识音以弦;心知其音,口不能传;道深微妙,知者不言。

语译:这好比乐师用弦音发出声音,使听众凭借弦音而能识别音色;乐音之妙,听到怡情悦性处,其中奥妙,只能心领神会,而无法吐之于口;大道深广而妙用无穷,因而修道之士在道果未成时,个中内修境界,不能对外说出。

原文:识音声悲,抑音内惟,心令口言,言者不知。

语译:修道之士听闻正道法音,回顾前尘,感慨良多,怎不失声痛哭!因此,修道应返求诸己,使内心清静祥和,与道合一。修道有成者,透过心口去讲道度众,言皆合理成章,无心之心,不言之言,真理自然寓乎其中。

  道深章第二

原文:老君曰:道深甚奥,虚无之渊;子虽闻道,心不微丹;所以然者何,书不尽言。

语译:太上道祖说:大道化生先天一气,奥妙难测,万物皆从此而出,足见大道渊深。你(尹喜)虽然听闻大道,但若只停留在闻道而不能与道契合,一切就于事无补了。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书中记载,不能尽善尽美的阐明大道细微之处。

原文:着经处文,学以相然;子当宝之,内念思惟;自然之道,不与子期。

语译:把大道的行径,写成经文,是希望后学知大道根本,进而证道。你应当珍惜修道的可贵,仔细思量我对你说的讲道内容。大道的运行,是不会停下来等待任何人的,你应当赶快学道,勿与自然大道脱节绝源。

原文:喜则稽首再拜:敢问学之奈何。

语译:尹喜听到老君淳淳善诱的开示,连忙叩头拜谢,幷请问如何学道才算正当。

  善为章第三

原文:老君曰:善为书术者,必绥其文;善论达其事者,必通其言。勉而勤之,得道矣。

语译:太上道祖说:真正懂得著书方法的人,一定要先把文字弄妥,使文字没有毛病。以文字言语表达某事的时候,说者要说得清清楚楚,听者要确知他说的是什么而明白其中真意。劝勉勤学,有望得道。

原文:为正无处,正自归之;不受于邪,邪气自去;所谓无为,道自然助。

语译:正宗大道的道体,不着于相,自然居于天下的正位。不受外邪的诱惑,道心坚定,邪气自然消散离去。所以说,我心清静无为,自然道气来归,助我修真。

原文:不善于祠,鬼神避之;不劳于神,受命无期;无进无退,谁与为谋;为是致是,非自然哉。

语译:没有好好的祭祀祠堂,鬼神会避而远之。不胡思乱想,元神泰然安居,全身气血和畅,永生之寿无有止期。修至还丹之妙,进无所进,退无所退,神合高真,不做古今第二人想了。修正道而福佑万灵,道全德备,自然可获正果,这完全是自然道律的定规。

原文:喜则稽首:今闻命矣。

语译:尹喜听闻道祖训示,叩头谢恩说:“弟子今日得闻正道而能性命双修。”

  慎行章第四

原文:老君曰:慎而行之,宝而怀之。吾将远逝,不期自会。

语译:道祖告诉尹喜说:“希望你能把握对你所说的大道真谛,慎重的行持,宛如珍宝的藏在内心深处,从此善自修炼,成就大道。我如今要到遥远的地方去了,有机缘的话,自然有相会之期。”

原文:尹喜受言诚深,则于关称疾弃位,独处空闲之室,恬淡思道,归志守一,极虚本无,剖析乙密;观缕妙言,内意不出;诵文万遍,精诚思彻;行真归身,能通其玄;论无极之原,故能致神仙。

译文:尹喜接受道祖训示,内心加深警诫,待道祖出关西行后,便托词养病辞去关令的职位,抛弃名位利禄,独居在空房之内,修持真道。内心无欲清静,凝聚精气神,立志恒一不变,内心一尘不染。探求大道虚无的本体,剖析太上所开示的法诀,穷天地万物之理去悟本寻源。穷究道祖所开示的大道微妙之言,揣摩神会于心,外想不入,内想不出,念不出总持门。诵读《道德经》万遍,反复参悟,精诚所至,思入风云,道通天地。关令修道通真,神与道合,通玄达妙,万有还元,境智双融。探究无极的本源,所以能得道成真。

  道象章第五

原文:老君曰:道象无形端,恍惚亡若存。譬如种木未生,不见枝叶根;合会地水风火,四时气往缘;气为生者地,聚合凝稍坚;味异行不等,甘苦辛碱酸;气行有多少,强弱果不均。同出异名色,各自生意因。

语译:大道是没有形象和端倪的,必须万念放下,神气合一,然后渐渐会于玄关一窍中,进一步充沛于周身,再进一步与天地精神相互往来,最后能达致与道合真。好比尚未有形的萌芽发生于大地土壤之中,当树木的种子埋藏在土壤之时,既无根苗,又无树叶。当地水火风四大聚会,合成有机体的地球,而生育万物,春夏秋冬的四时之气运行,周而复始,此往彼来,生灭不已。道为万有的出生根源,万物初生,必由于柔弱,及其死亡,必由于刚强。有形之质,出自于无形之气,此为生之本;及其形质坚大,不能返于柔弱再与道气合一,乃为死之源。甘苦辛碱酸等五味由无行之气化生,而五行的形神也因其禀赋不同而造成其质味的差异。万物成形因其受气有清浊的不同,因而由五行之气所形成的果实也有强弱大小的千态万状,因而造物幷不均衡。万物虽同出于先天一气,但因其禀赋有错综复杂的不同,所以名色各有差异,而良善与邪恶也因意念殊生而化现。

原文:从是异性行,而有受形身;含养阴阳道,随所依为亲;生道非一类,一切人非人;本出于虚无,感激生精神。

译文:因万物受气之初其性各异,而化作了千态万状不同形势体态之身。万物为阴阳之道所含养而得成形,因此成形之物,各依现有形体而认此形体为其可依可靠的至亲。阴阳变通,化生类别不同的万物,能全得五行之气及性者的为人,不全的为物,因此万物的内蕴及形成也因而分歧不一。万物本源于虚无,阴阳相互动荡而生育精神,精神散则为光为电,结合而成形成质。

原文:譬如起音者,掇弦手动传;宫商角征羽,口气呼吸元。身口意为本,道出上首元;本静在虚静,故曰道自然;五音所动摇,遂与乐色连。

译文:万物的生育,静而生动,好比用手弹弦,五音因手指之动而发出美妙的乐音。宫商角征羽,是物种不同乐器所发出来的声调,乐器的发音,由于手与口之用,所以手为声本而口味音元。

原文:散阳以为明,布气成六根;从是有生死,道遂散布分;去本而就末,散朴以浇淳;道变示非常,欲使归其真。

译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与外界各种不同的事物与境界接触,才有知见之明。此乃由于内蕴的阳和道气,散布所致。由于道气从六根向外散布,所以人类失掉了道体而有生有死,精华消失则死,重秉道气又生。大道化生万物,初散而化为仁义,再散而化为奸贪,因此世风日下,而失掉淳厚朴实之风。有生有死是大道浑厚的常态,人类应从生死无穷之苦,而悟真常的大道,以期与道合真。

  生道章第六

原文:老君曰:告子生道本,示子之自然;至于万物生,情行相结连。

语译:太上道祖说:让我来告诉你,大道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其本体是无形无象而完整无缺的大自然。万物从大道化生之后,个别成长,形成了相互依附而难分难解的情势。

原文:如坏复成,如灭复生;以成五行,阴与阳幷;辗转变化,遂为物精。

语译:大道充塞与万有之中,如果此处败坏,别处重生;这里灭了,那边又生。大道的太和之气,一化而生阴阳,再化而生四象五行,五行在蜕变而化生万物,五行之气,不顺不生,不克不成,生克出自阴阳的匹配、交幷、增减。万物辗转变化,千态万状,万物的精华,皆从大道而生。

原文:吾思是道,本出窈冥;愚不别知,自谓适生;子无道眼,安知生灵。

语译:我思虑大道的根源,原本是出自无象而不可测的太和元精。尚未明白修道重要的世人,不知大道是万物的根本,忘其本而不知修身养身及晋而]合道,自溺于世间荣辱中,甘于沉沦,以为这样才是适当的生活。你心中的道眼未开,未能明白天地的元化,以及生本灵根。

原文:天地人物,虚无囊盈;一从无生,同出异名;是亦本非,在所用正;所字非字,乃知其诚;当与明议,勿与愚争。

语译:无边无际的虚无,可以把天地万物统统囊括起来。万物皆从虚无太一的大道所产生,虽然形态名相各异,然而皆出于惟一不二的根源。是与非之间彼此对立,最重要的是视乎修道人是否能循乎正道而行。抱此“一”字的大道,不分不离,任凭世间千变万化,而能巍巍不动不被是非拖入浑水中的人,乃是有智慧有操守的高士。应当多加亲近明师良友,勿与愚痴邪顽之辈争长论短。

原文:子取正教,勿信邪听;何以知邪,子为物倾;何以知愚,不察言情;为道问道,为经问经;问不本末,知愚冥冥;但知求福,不知罪婴;但知养身,不知戮形。

语译:你应该返本还原,真心修习正道教法,不应听信不知归根复命的邪教诸端。要如何才能辨识流毒世间的邪说,即倾覆人身的物欲。那要如何知晓愚痴之辈,此即不明善恶是非,一味盲从,不察事理者。尚未明道者应该向过来人虚心问道,更应深入研读丹经,以经印诀。学道问法者,若不知把本末向高明虚心问个明白,而竟然盲修瞎炼,乃是冥顽不灵的无知愚人。一般的愚人,只知追求世间荣华富贵之福,而不知劳心世事,已伤害天赋本有的婴儿之性。有些人但知道美酒可以养生,却不知道这些东西如吃得过多,则可耗伤人的身形而影响人的寿命。

原文:婴儿之姿,贵养厚敦;忽无就形,知非常生;无履大白,可令永存。

语译:婴儿的形态,纯善至真,在母胎中,接受天地纯厚敦仁之气的涵养所致。修道有成者,从虚无中化现诸般妙有形体,此绝非一般无德无修之辈所能办到的。不要太过显露自身的聪明和异能,守黑涵德,心存虚无,则能永久保持无上智慧与宏慈大仁。

原文:有何妙意,乃欲相倾;父子恩深,不足相听,勿复噭慨,远近笑人;掩恶扬善,君子所宗。

语译:上述所说的不要太过聪明外露,有何微妙的含意?此因自恃聪明,将会被物欲所倾覆。试思:成道之人,就算是父子之间,也不敢私相传授,更何况是不诚不坚不信不德的外人。修道之士不可喧嚣逞强,更不应妄议幷讥笑别人的修行程度如何。称赞别人的好,莫说他人的是非,这是盛德君子份内应做的事。

  邪正章第七

原文:老君曰:邪教正言,悉应自然;故有凶吉,应行种根;如有如受,种核见分。

语译:太上道祖说:教诲之言有邪有正,,一切皆是为之在己,成之于自然,所以有善恶的果报,修道之士应行正道而广种善根。吾人受生之初,当其动念含精结气成形之际,其中质量之分,有如不同的种子及核实埋入土中,而后所产生的苗类有所差异的道理相似。

原文:道别于是,言有伪真;伪道养形,真道养神;真神通道,能存能亡;神能飞形,幷能移山;形为灰土,其何识焉。

语译:无形无象的大道,大同而有别于众异,本体真常,独立周行,涵养无尽天地,化育无尽众生。诸师所说之法,各执其言,学者应当以《道德经》五千言和本部《西升经》以辨真伪。虚伪的假道只能以外在的食物滋养肉体,而真实的正道才能长养元神,令之与道合真。元神能与大道相通,修至和光同尘之际,如使之存,能显现而成就万有,如使之亡,刹那间即可返虚入浑。元神与道相通,因而具有移山飞形的无上神通。形体是由物质所凝结而成,有生有灭,终归化为灰土,届时又如何辨别原有的形体呢!

原文:耳目声色,为子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怨;身为恼本,痛痒寒温;意为形思,愁毒忧烦;吾拘于身,知为大患;观古视今,谁能形完;吾尚白首,衰老熟年。

语译:有了形体,便有耳以听,有目以色,也成为招致罪过的处所。有鼻以嗅香,有口以尝味,对于求之不得的美味和香气,便会心生埋怨。此身终归难脱由生而死化为灰土的结局,实是一切]烦恼的根本,饥渴寒温,时刻均有需求。还有人的意念终日替形体设想,因而百忧苦其心,万事劳其形。吾人的性灵,被困在形体这个无形监狱中,无法解脱,实为最大的祸患之本。纵观古往今来,谁能逃脱此身化为灰土的毁灭之数?我尚化现为白发苍苍的老人。吾人如不能内藏至宝,又何以延年不衰!

原文:吾本弃俗,厌离世间;抱元守一,过度神仙。

语译:我原本厌弃世间的纷扰,忘形无心,融入己身于无形的大道中,永驻先天境界,而与浑杂纷乱的世间相远离。把自己的元精元气元神合而为一,进而与大自然的精气神合真,便可由神仙而过度升入无形的大道中。

原文:子未能守,但坐荣官;子能不动,神灵得安;子能捐欲,举事能全;子能无为,知子志坚。

语译:太上道祖告诫关尹子说:你尚不知道去修习抱元守一的功夫,仍在世俗之列,不过只是得享虚荣的官吏而已。你如果能勘破有形的物质,做到内心不动,自然精华结而不散,而自身的神光灵性也可修至平安泰和。你如果进而能捐弃私欲,自然大害摒除而内心清静,用此大公无私的清静心,去处理万事,自然不谋而合情合理,使万事周全无缺。你如果真能做到人欲净尽,顺此流行的天理而全无为之功,可知你的道心大志已经是坚定无比的了。

原文:今为子说,露见敷陈;散析剖判,真伪别分;子当谛受,重道因勤。

语译:我如今把学道方面事理的真实及虚伪之处显示出来、说个明白、帮你把疑结解开、再进而把问题的症结加以剖析决断,如此则有助于你辨识真实和虚伪之道。你能明辨真伪是非后,应当对于大道信受尊重,殷切修习。

原文:道为明出,经为学先;授与能行,不择富贫;教化与乐,非有疏亲;取其能行,文与其人;学尔教尔,不失道真。

语译:大道是万有本源,修道之士应返本还原,顺乎自然,明乎此理,便应依教奉行。至于已证圣成真的上仙,为后学留下的经典,内涵大道的轮廓及入道的途径,应先研读经典,再去问道修证。凡能修真行道者,上真必授与道法心要,此种传道授诀,不以贫穷或富贵的身份来做抉择。只要真心奉道、安分乐道之士,上真将乐施教化,毫无远近亲疏之分。无上道法及灵文丹经,上真必择能知能行有弘忍大志,存心慈善的载道之器的人,才能接受真传以了修行的大事。太上道祖告诉关尹子:因为你至诚学道,所以我才推心教导,希望你心诚不二,修道成真,不负天赐。

天地章第八

原文:老君曰:天地与人物,本皆道之元;俱出于太素,虚无之始端;仿佛之精光,微妙之上玄。

语译:太上道祖说:天地人物,皆是大道的元始本体所化生,虽具有不同的形象,然其中皆潜藏先天的精华。这一切都是出自于白茫茫的无涯元气(太素),还有其上的无色无物的元始祖神境界(无),更上的尚有清虚无比的元始至精境界(虚)。此三者的开始和肇端,皆源自于无形的大道。万物秉道气而成形,个体中均有先天的精华神光隐藏于内而各成其性命,精微玄妙而难以窥测。

原文:譬如万里坑,下有淡流泉;视之甚浊微,彻见底沙难;窈窈而冥冥,不知所由然;亦如终逝者,不见其灵魂;淳阴共和合,阳不能显分。

语译:绵延甚长的万里坑之中,下有流泉,从上面看起来,虽是一条浑浊的小水道,然而想看到水底之沙,却是一件甚难之事!这种现象,无影无踪,无迹可寻,好比亡者的灵魂,在其躯壳败坏后,黯然而逝,不为人见的情况相似。阳动阴静,静阴之中,虽然可孕育正阳,但阴阳在混合未分的状态中,尚无法分出何者是阳,何者是阴。

原文:过往与甫来,视譬以见前;尚不能了理,安能知亡存;譬如喑哑者,不能传人言;为聋弹宫商,其人岂能闻;才辩有其智,受教如语传;自谓通其情,情衷不能丹;是故失生本,安能知道元。

语译:已往和将来的事,一一摆在眼前,这等来去生灭之事,其中是个怎么样的道理,如果还不能了然于胸,如果能懂得永恒长存而了生死的途径呢?这好比不能说话的病人,自己身心一切的感受,只有内心知道,而无法告诉别人一样。这又如同失聪的聋子,即使名音乐家为他演奏美妙的乐音,他也是完全听不到半点声音的。具有辩论才能者,有其急智及伶牙俐齿,以为所接受的教诲只不过是语言之间的传授,自以为通晓修道的真情实意,殊不知不摒弃机心是无法修习金丹大道的。如此之故,而丧失长生之本,又怎么能知道先天大道的元始之源呢!

  行道章第九

原文:老君曰:子若行吾道,当知上慧源;知亦不独生,皆须对因缘;各有行宿本,命禄之所闻;同道道得之,同德有德根;宿世不问学,今复与失邻;是以故得失,不乐于道文。

语译:太上道祖说:你如果能真心诚意修习我所传授给你的要道,应具有无上的智慧,作为明道的本原,也须知慧智的启发不是独自生成,而是在于师徒之间的机缘而得以传授修道心法的。一个人的富贵福禄,关系个人的宿命,道德涵养高的人,注重修为于前,上天自然予以充实其灵源,使其获得应有之福。真正得道者,应做到我身即是道身,我心即是道心,与道不分不离;德配天地者,以其从大道所获得的厚根之德,而能无所不含,无量慈悲,民胞物与。前生前世不知勤学好问,修习真道,所以今世又来人世间承受生老病死之苦。今生如依然故我,不知醒悟,誓将沉沦苦海,无法修成正果。因此,大道灵文对于不求修道悟证者,他必不乐于用心研究。

原文:贪欲利荣宠,受施念恩勤;更以财相厚,不哀下窭贫;必复多嗔恚,无所处定原;学不得明师,安能解疑难。

语译:如果丧失清静心,行为在于贪利获宠,必然是注重于施恩求报,而且因过于看重财富而厚此薄彼,以致全无救济穷苦的慈悲心。念念以利害为计较的人,必然多怒多疑,以致不能安定于心中原来的正位,终日内心不得安宁。修学真道倘若不得明师指引,又怎能解除修行上所面对的疑难呢!

原文:吾道如毫毛,谁当能明分;上世始以来,所更如沙尘;动则有载劫,自惟甚苦勤;吾学无所学,乃能明自然。

语译:我所说的大道,虽小则一毫之端,亦充满无穷造化,有谁能明白个中的分际。以道为身的上真,无始以来,降世度人,所历劫难,有如尘沙之多,在无数的变更中,均屹立于不变之原。大道开明,化生诸天,覆载之间,动态不息,生灭变异,修道者应善自思维,于浩劫苦难中辛勤修道。我所传给你的修道要诀,在于学至无所学,才能穷理尽性以致于命归到万物兆端的本体大自然。

原文:华要归其实,茎叶如本根;为归道祖首,以知始元端;子当无相启,勿以有相关。

语译:修道的返本还原,如同满树花朵,归于一粒种子,又好比茎和叶子,最终要归本于树木之根。修道者若能与道合真,便可作为万有之祖,自然了知天地之始,万物之元。明白了我之前所说的一切要道,你应该打开无相之门,而入道证圣,切莫被有形有相的事物关锁,而不能逃出生死圈外。

卷 中

  重告章第十

原文:老君曰:吾重告子,子当谛受;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礼以义为谦,施以恩为友;惠以利为先,信以效为首。

语译:太上道祖说:我重新的告诫于你,你应当对我所说的修道之法信受奉行。大道以虚无为体而包含万物的内外,万物秉道气而生,其中含有至德之性,和合阴阳而成为仁。礼节以义气为谦守,布施以恩惠为良友;布惠以利益他人为前提,信用则以实践为首要。

原文:伪世亦有之,虽有以相诱;是以知世薄,华饰以相拊;言出飞龙前,行在跛鳖后;仁义礼信废,道德荒亡腐;不以道相稽,反以财相辅;譬如镜中影,可见不可取;言如响中应,风声岂可聚;伪世教如此,如是迷来久。

语译:世风日下,人们往往假借真正之名而行虚假之事,为了达其需求,而使用礼义谦信来互诱互欺。如此缘故,知晓世人华其外衣,掩饰内容的非真,而形成了世态炎凉的刻薄现象。世人谈到做善事,说的话比云龙飞天还快,做的事比跛足的鳖走的还慢。世上无知者,不知善加宝藏上天多赋予的道德本性,反而荒废了对外应有的仁心、义气、礼节、信用,而心身中通行无阻的道,渊深海量的德,也渐渐荒芜腐化了,以致不能以道德相互交往,反而越趋于以货财相为辅助。这好比镜中所映现的影像,可见而不可取;又好比风中传音,过耳即逝,可闻而不可绪。可见世上伪而不真的教义,五光十色,使正道不彰,迷人乱世,由来已久。

原文:天下之人物,谁独为常主;迷迷以相传,辗转相授与;邪伪来入真,虚无象如有;自伪不别真,为贪利往守;非常正复亡,痴盲持自咎;如木自出火,还复自烧腐。

语译: 真常大道所孕育的人物,本可长久永存,但却因人物的多变善更,以致与大道脱节分离,迷失真道而沉沦于伪道,辗转互相传授与学习的皆非了生脱死的修真之道。邪道伪法足以阻碍真常大道的修习,当伪法渗入真道中,以假乱真,虚无的真道便落入形相之中了。以伪道自居为真而不辨真假,皆是贪利而往,因利而守。人之所行,如果违背天律正道,不但无法得到真正的利益,反而足以加速灭亡!此皆起因于不辨真伪,愚痴的盲修瞎练,以致自取其咎。这好比从木中所引发的火花,足以使此木因自身所发之火而烧成灰烬!

  圣人之辞章第十一

原文:老君曰:圣人之辞云:道当以法观,如有所生者,故曰为自然。眼见心为动,口则为心言;鼻为通风气,鼻口风气门;喘息为宅命,身寿立息端;譬如谷草木,四时气往缘;气别生者死,增减嬴病勤。

语译:太上道祖说:圣人所说的真道,是从万物的生灭中勘破色空境界而参悟不生不灭,到了色空了悟之后,寂其心中之法,返观以合太冥,自然与无上道元交会为一,而果证真常。眼向外视,心机随之而驰于外。开口可把心中之事表达而出。鼻的两孔,外引新鲜空气进入身内,再把身内之气排泄体外,循环不息,以维持生命的存在。呼吸之气的喘动,是身体生存的必须条件。一呼一吸为息,息动则生机勃勃,息住则命散化无,息散则此身不存。这好比植物中的谷类草木,是依赖四时之气交替为用而得生成的机缘。一旦真气散尽,生命便到了尽头。身体的疾病是人身所需的气引进及排出时过量或不足所致。

原文:以是生死有,不如无为安;无为无所行,何缘有咎愆;子不贪身形,不与有为怨。五行不相克,万物悉可全;万物无有常,成者不久完;三光无明冥,天地常昭然。

语译:世人因呼吸的断续而有生死,倒不如去修炼真息,步入无思无虑的无为之境,心境朗彻,得臻永恒的平安。修真者应以无为的清静心,放下种种妄想,与大道合其符节,到了归根返本,行无所行的阶段,届时万法皆空,还有什么休咎罪愆可言呢!你不应贪恋外在的身形,而应一心学道,待道成之日,天上人间无别,试问还有什么恩怨呢!五行之间不相互克制,修至有生而无克,便能常清常静,使万物永披其泽,以沾道化,悉数得到周全了。修道之士,透视万物无常的现象,长成之物也即将灭异,天上的日月星三光,本没有黑暗和光明之别,天地无心而能和合自然而得大道之常。

  观诸章第十二

原文:老君曰:观诸次为道,存神于想思;道气和三光,念身中所治;仿佛象梦寐,神明忽往来;淡泊志无为,念思有想意;自谓定无欲,不知持念异;或气尚粗盛,自知尚多事;事兴则形动,动则外通谋;谋思危之首,危者将不久;不久将欲衰,衰者将不寿。

语译:太上道祖说:观察修道的层次,存神是其中重要的功夫。先天元气与日月星之光,皆是道体中所产生的精华。人心中的意念,为一身之主宰,若能安辅一身的邦国,则可挹取宇宙中的道气与三光,使自身受益。修炼功夫,必须做到杳冥恍惚,如入梦寐,知觉冥去,不生明觉及分别心,然后才能与天地的精神相沟通而得其降补,自然天人合一。志存清净虚无,淡泊无为,是入道的必要条件。倘若一念之动,有思有想,攀援不息,立刻性天障蔽,受害无穷。若自认已是淡泊无为,入了正定境界,而不知此境仅属小小的意念境界,始终未能与大道合同。念动必然呼吸喘息,如果念念不止,那正是外事外物紧紧牵动己心。心动则念起,念起则役气,气动则形动,有动于中,必有图谋之事而通于外。经常思虑谋计名誉地位财物的人,须知这就是伤害危及他身体的首要原因。如身心受伤害,健康就会维持不久。失去健康则不久将身心虚衰,身心虚衰的人多将不能长寿。

原文:以身观声名,物事难可聚;以名声称号,必为是所诱;皆坐于贪欲,贪欲为殃咎;贪者为大病,习贪来已久;合会微渐滋,非针艾所愈。

语译:当观此身尚不悠久,更何况是身外不实的声名,世间的万事万物,更是虚幻,岂可聚而不散!那些喜欢别人用宣扬名声的称呼阿谀自己的人,必定是易为名利所诱惑的人。凡贪身外名利之欲,必然劳形不得长生,可见贪欲会招致罪咎及灾殃。贪是人类的大病,耳闻目染,成习已久。贪风之炽,病根从微至着,虽有起死金针,愈病奇艾,也无法治好潜在内心深处的贪病之根。

原文:还身意所欲,清静而自守;大圣之所行,不慕人所主;有常可使无,无常可使有。

语译:修道之士应还归于自身意念的趋向,从而忘形无念,顺应天然,无欲忘形则净,无念守神则清,自然道通德凝,返本还原。大而化之的圣人,其所作所行,参赞化育,辅世佐民,其无量慈悲道心,更对凡夫心中的贪慕名利丝毫不感兴趣。有与无是相生的,必须由无,才能生出有来,必须由有,才能归到无去。

  经戒章第十三

原文:老君曰:经戒所言,法义所推;赫赫兴盛,不如微妙;实不如虚,数不如希;茂多卒夭,疾不如迟;兴者必废,盛者必衰。

语译:太上道祖说:经文戒律所说的,道法教义所推崇的,皆不可一味执着,更不可仗恃已通经明戒。修道之士,与其妄起机心,以邀一时赫赫的盛名,倒不如守微弱,保真常,通妙道,契自然。实体比不上虚无,因实难容物,虚有海涵。贪求多数而烂,不如保守少数而精。若能把数的起点归到虚无希夷之中,那便找着大道的源头了。植物过于茂盛,随之透尽精华而枯萎之期就将到了。那些快速而耗损的,比不上缓慢而稳健的。事物的兴盛到了极处,其废衰之期便会随之而来。

原文:圣人绝智,而为无所为,言无所言,行无所施,孰能知此。

语译:大化无名的圣人,守愚藏拙,把智慧深藏于无何有之乡,摒弃绝不使用,合于大道的无为而随机显现。圣人之言,无心为言,言合天律,代天宣化。圣人之行,过化存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合万有而一体同运,而实无施者,也无受者。有谁能深知此理呢?

原文:偶不如奇,多不如寡。孰贤难随,孰仁难可。其义少依。

语译:形成分裂的相对事理,比不上整体的绝对真理。对修真之士而言,多知多闻倒不如烧制少累。至于他人的贤与不肖,是属于别人之事,对我了生死的大事,难有帮助,不如退而自修,充实自己的道德。仁风义举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又有谁能真心诚意的去身体力行呢?

原文:能知无知,道之枢机。

语译:大道的枢机,在于掌握有无的关键。念起于心,知生于脑,神智清明,所以能知。神气浑融,返虚入浑,还于不知不识,达致无知阶段,即步入先天的大道之源。

原文:空虚灭无,何用仙飞。大道旷荡,无不制围。子能明之,所是反非;经言审谛,孰之能追。

语译:修真之士应立无上志,证无上果,使空灭成为不空的真空,使无无成为太无的道体,一轮圆满,包含三千大千世界,细透无尽尘沙,明贯亿天星白,岂不远较点点飞仙,来得完善悠久吗?大道旷阔浩荡,宇宙时空的一切,无不在大道管制的范围之内。如果达到无所不明的阶段,当下消融是非之念,而不再有分别心。经中所言实修道的真谛及应循的路程,谁能知道顺由这条大道,紧步上真之后,而急起直追呢!

  深妙章第十四

原文:老君曰:道言深妙,经诫乙密。天地物类,生皆从一。子能明之,为知虚实;子若不照,显之不别。子志于有,无为所疾;为有所婴,亿载无毕。

语译:太上道祖说:修道的真实言语,深奥微妙,经典戒律,一致严密。天地万物皆由一元道气所生。你能够明白这个事实,则能辨识真实和虚幻。你若不自行返照身心,不信我所说的大道之理,那纵使我说的再显明,你也不能分别了知其中的利害关系。如果你立志追求世上的形色货利之有,而一味去做有为之事,那就会劳神伤气,伤害自身无为的道体。倘若自心被世上形形色色的“有”所困,不能脱此枷锁,那就永无止期的沉沦生死,而没有完毕的一天。

原文:道言微深,子未能别;撮取于略,戒慎勿失。

语译:道法玄微深远,初学的你未必尽能分别贯彻,但可执简御繁,抱着至简至易的法诀,谨慎守戒,守而勿失。

原文:先损诸欲,勿令意逸;闲居静处,精思斋室;丹书万卷,不如守一。

语译:学道先要把欲念损之又损,臻于无念,才是正途。修道应辛勤,切勿贪享安逸而荒废时日。修行独处时,应心中无事,念中无念,洗心退藏于密。持有万卷丹经,还不如抱元守一。

原文:经非不达,中有虚实;言有必无,子未能别;言无必有,子未能决;但当按行,次来次灭。

语译:上真丹经幷非没有涵盖通达,而是所蕴含的道理有虚有实,说有则其中含无,你未能加以识别,说无则其中含有,你也未能决断。但是,一切还是要按师传口诀去实地修行,恶念起,不管它,恶念自灭;善念起,不管它,善念自融。

原文:道有真伪,福有凶吉;罪有公私,明有纤密;占往知来,不如朴质。

语译:道有真实和虚伪之分,而福也有吉祥之福和非福之凶。罪行有公私之别,真相则有纤细密实的。与其小有积慧,能知过去未来而言人吉凶,倒不如脚踏实地的学习如何才能修至朴实真常的境地。

  虚无章第十五

原文:老君曰: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万物。

语译:太上道祖说:大自然是从虚无中产生,从独一无二的大自然中,产生了无形无名无情的大道,从大道产生先天元气,叫做一,从一中又产生阴阳而化生天地万物。

原文:万物抱一而成,得微妙气化。人有长久之宝,不能守也;而益欲尊荣者,是谓去本生天地之道也。

语译:在万物的怀抱中,有不可见闻微妙莫测的先天一气,可惜却不能持守之,反而一心只贪求荣华富贵,以致失去生化天地的根本。

  恍惚章第十六

原文:老君曰:虚无恍惚道之根,万物共本道之元,在己不忘我默焉。

语译:太上道祖说:混元一气,至虚而实,恍兮惚兮,是先天大道的根本状态,是万物共同的元始之本。圣人默守神气根源,念念不敢忘道,道心常存,道气常在。

  生置章第十七

原文:老君曰:生我于虚,置我于无。生我者神,杀我者心。夫心意者,我之所患也。我即无心,我何知乎。念我未生时,无有身也。直以精气聚血成我身耳。我身乃神之车也,神之舍也,神之主也。主人安静,神即居之。躁动,神即去之。

语译:太上道祖说:我从虚无中生,当长使虚无之气,源源不绝的续补有限的形躯;我本是大道之体,应当返本还原,安置我于真空太元之内,以复本来面目。元神能赋予生命,此因灵明元神入主我身,能立天之道而定人体。意识则消耗精气,能破坏生理机能,缩短吾人的寿命。人的心思意念,是吾人的忧患所在,修真之士应心无其心,我不识不知,顺道自然。思惟我未生之前,幷没有此肉体之身,此肉体之由来,乃是由父精母血阴阳二气交感聚合孕育而成。我们的身体是元神的车辆,是元神的房舍,而身体又是元神的主人。修道应保身使之安静不劳为主,元神才能安住于身内,否则形劳气伤,神去身死。

原文:是以圣人无常心者,欲归初始,反未生也。

语译:所以,圣人洞悉其中利害,清静无欲,不以常人之心为心,保持先天所赋予的本源,纳入无思无为之天,上合道源,以返未生之初。

原文:人未生时,岂有身乎。无身当何忧乎,当何欲哉。故外其身,存其神者,精耀留也。道德一合,与道通也。

语译:人当未生之时,哪有身体?没有身体,就没有忧愁,更何来贪欲!所以,能退出纷扰的世间,就能存神养气,保有先天玄精光耀,只要道气德体合一,便能与大道相通而无所挂碍。

 

 为道章第十八

原文:老君曰:古之为道者,莫不由自然,故其道常然矣。强然之,即不然矣。夫何故哉,以其有思念,故与道反矣。

语译:太上道祖说:古代修真之士,没有不以“道法自然”作为修行法则的,所以必可得大道之真常。如果有丝毫勉强,即是人为,而非天然,便失去自然之道,而不能达到圆成的地步了。这是因为什么缘故呢?乃是人心攀缘万物,所引致的杂思妄念不断,以致与清静无为的自然大道相违背,因而失去长生。

原文:是以橐钥之器,在其用者,虚实有无,方圆大小,长短广狭,听人所为,不与人争。善人在于天下,譬如橐钥乎。非与万物交争,其德常归焉。以其虚空,无欲故也。

语译:所以,鼓风吹火的器具或中空通风的管子,皆因内部空虚,才能有诸般的用途。虚实和有无之间,随方就圆,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广或狭,因人们的需要而形成不同的器具,听人使用,毫无所争。善人虚心,有如风箱,包容一切,不与万物争长短高下,所以万德均集于一身。善人常存虚空包容通达之量,无欲是道心,而能含摄万物。

原文:欲者,凶害之根;无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原。圣人者,去欲入无以辅身也。

语译:私欲之念是凶杀祸害的根源。虚无是天地的本源。可惜,世人昧而不察,不知凶害的根源和大道的本源。圣人深知欲念之害,因而放下妄想新,进入无何有之乡,可以辅助自身成道。

原文: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尽神,致命造玄。学之徇异名析同实,得之契同实忘异名。

语译:故此,懂得修习我所传授的真道,可以体会大道一本化万殊的玄妙之处,以此而知晓天心,尽养元神,修炼性命,通达造化的玄奇。学道之人,往往只知求分析不同的异名,而不知务求大道的真实。得道的人,忘掉了万物种种不同的名相,而与真实的大道合而为一。

  色身章第十九

原文:老君曰:人皆以声色滋味为上乐,不知声色滋味祸之太朴。故圣人不欲,以归无欲也。

语译: 太上道祖说:世人皆以外在的声音色相和百般滋味为上等的享乐,殊不知这些欲乐对于纯朴的道心会带来祸害。所以,圣人不沉沦于欲望,而归于虚无空寂的道心。

  道虚章第二十

原文:老君曰:道者,虚无之物。若虚而为实,无而为有也。

语译:太上道祖说:所谓的道,其为虚无的物体。就好像看似虚无而实际存在,表面上好像抽象的没有而事实上却是具体的有。

原文:天者,受一气荡荡,而致清气下,化生于万物,而形各异焉。

语译:所谓的天,实际上是从先天]大道的浩荡之气化生,天的清气下降与地气相合,能化生万物,而其形体又各自有所差别。

原文:是以圣人者,知道德混沌,玄妙同也,亦知天地清静,皆守一也。故与天地同心而无知,与道同身而无体,而后天道盛矣。以制志意而还思虑者也,去而不可逐,留而不可遣。远者出于无极之外,不能穷也;近在于己,人不见之。

语译:所以,圣人知晓大道为万有本源,所以清静无为,纳身心性命于大混沌中,以成其道,以养其德,而一切不可名的玄,自然形态的妙,均和圣人的道德合而为一,以成其道果。也知道天地所以能常保清静,皆因其安守大自然的一贯系统。所以,圣人的心和上天的心同其光明远大,而没有为自己计较利害得失的念头,如此看来,圣人是知无所知,无所不知了。圣人洞悉造化,借假修真,后成圣忘形,与道合真。能忘形无心,自然一元默运,天人一体。先天的道气能制服后天的意志,把所有思想和考虑均回到造化的源头而返其故乡。当色法二身合一时,万法皆空,与道常存,谁也不能把他遗去。大道之行,深远难测,难穷难尽。得到大道玄妙造化者,近在己身能心领神会,而旁人莫可得见而无所知。

原文:是以君子终日不视不听,不言不食,内知而抱玄。夫欲视亦无所见,欲听亦无所闻,欲言亦无所道,欲食亦无所味。淡薄寂哉,不可得而味也,复归于无物。若常能清净无为,气自复也。返于未生而无身也,无为养身,形体全也。天地充实,常保年也。

语译:所以,修道的君子,经常关闭耳目口三宝,不听、不看、不言、不味,以神驭气,慧光内凝,抱玄合冥。遇到合真后,解除色空有无的枷锁,视无所见而无所不见,听无所闻而无所不闻,言无所道而无所不道,食无所味而妙味无穷。空寂的大道,淡泊而无味,已达无有体之身,纵有山珍海味当前,也无心辨其味,而复归于得本的无物境界。灵台无物,身不为欲念所役,自然达到清静无为境界,届时虚无来复,大道营卫其身。虚无来复,融合身心,始能返于未生前真面目,而成就无体之体,无身之身。能持守无为的清静道,则私欲净尽,能以道养身,保全形骸。人能无欲无念,晋而与天地精神往来连贯,自然生生不息,长保天年。

  哀人章第二十一

原文:老君曰:人哀人,不如哀身,哀身不如爱神,爱神不如舍神,舍神不如守身,守身长久,长存也。

语译:太上道祖说:世上的人,只知哀怜他人,而不知哀怜自身,劳神伤气,徒害己身。其实,哀怜自身,还不如爱惜元神。只知爱惜元神,而不知如何让元神舍却短暂的肉身而找到永恒的安居之所,还是不妥当的。与其让元神舍离自身,不如使形神合一,互为含摄,以臻形神俱妙之境。神在身中,真气自回,形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虚无自然,自可形随神化,而证永生。

卷 下

  神生章第二十二

原文:老君曰: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神常爱人,人不爱神。故绝圣弃智,归无知也。

语译:太上道祖说:万物的形体是从神蜕化而来,当形体交换先天,即形成神体之时。形体没有得到先天祖神无法自行生成,反之元神若不得形体也无法自行成就。修真之士炼到阳神与形体合一后,长养阳神在玄关内,大化混成,浑化无迹,自然形神更加相生相成。元神寄居形体内,产生智慧,使人明辨善恶,延续人的生命。而人不知清心寡欲以留存其神,养气还虚以供养其神,使神既不得安,又不得养。所以,修道之士总是把圣明的心,分割的智,一齐扬弃摒绝,而归到无知无识,以接受大道的补益和充实。

  常安章第二十三

原文:老君曰:圣人常安,与天地俱安而鬼神通。众人皆安其所不安,即不安矣。

语译:太上道祖说:圣人时常安住在清静中,与天地俱安住在无为中,与鬼神合其吉凶于大化之内。人心若不能去欲以返清静,则其人会因心不平而致气血动荡不安,如此因一人而致大众,乃至世界动荡,不得安宁。

原文:盖天道减盈满,补虚空,毁强盛,益衰弱,损思虑,归童蒙,塞邪智。圣人之朴也,是以天下尚孝,可谓养母。常能爱母,身乃长久。

语译: 天道是损有余以补不足,修道者应虚空其心,以补益正智;虚空其身,才能融通造化,守柔守弱,戒强戒满。欲达修道的真境界,必须把千思万虑,损之又损,以至于清纯,以恢复无知无识如孩童尚未启蒙的混沌阶段,再把种种邪智,用先天一气加以充塞,使之化为正觉。所以,当天地尚存之时,天地万物有赖大道之母以养,而其母必赖万物的化生反哺以奉以养,修士能信爱大道,便可得达到母气的栽培滋补,此身才能天长地久。

  身心章第二十四

原文:老君曰:身之虚也,而万物至;心之无也,而和气归。

语译:太上道祖说:修习至道,必须要彻底做到外身忘形,以虚其身,则万物乐于亲近。必须无欲,则大道中的祥和之气,才能齐集归附。

原文:故善养身者,藏身于身而不出也,藏人于人而不见也。

语译:所以会修道养生的人,先把肉身藏于法身之中,再把法身藏于体内,终把肉、法二身互摄同纳于名情俱无的大道之中。

原文:故君子之治,必先死于国;既死不亡,其国盛也;民不敢散,更复充也。

语译:所以君子治身的无上方法,必先死其人欲之心,忘其有形之身;有形之身如忘,则身是有道之身,而所居之国则是无形上界。人心既死,法身乃生,法身炼养功成,还归先天境界,永远强盛而不衰亡,身心真元不散,更复充沛。

原文:若能知常,施行反也;众人欢乐,用生生也。动而失之,寿命竭也。

语译:如果能知晓真常之道的修习,那就应该把以往所做的有害身心灵的种种顺行施为,转化为逆行的修习,才能可望有成。芸芸众生纵情声色,自以为人生百年,转瞬即逝,而及时寻欢作乐。殊不知,这会把天地所赋予的精气神耗费殆尽,以致寿命枯竭。

原文:夫天下,大物哉,甚绵绵也,冥冥混混不可知也。知之者去之,欲之者离之,近之者远之。

语译:布满充塞大自然时空中的,皆是大道之体,绵绵不绝,独立不改,冥冥混混,深不可测。修行者如有分别之知,贪欲之念,亲近之想,那就会立刻把一贯的道体,分割而不一贯,而与大道分家了。

原文:是以圣人非托于天下,亦非托于鬼神,亦非托于万物。常以虚为身,亦以无为心。此两者,同谓无身之身,无心之心。可谓守神,守神玄通,是谓道同。

语译:所以,得道的圣人,幷非把精神寄托滞留在天下任何名相之上,也非把精神寄托滞留在神鬼之身,更非把精神寄托滞留在万物当中。圣人以清虚道体作身,以无有为己心,如此才能与道合真。

  无思章第二十五

原文:老君曰:智士无思,无虑之变,常空虚无为恬静,修其形体,而万物育焉。

语译:太上道祖说:大智慧的人,心性澄明,没有任何千思万虑可以变乱他的胸怀。真正的修道者,经常保持心中空虚,没有物欲拘役;顺理行事,不事造作,以全其无为;身不躁动,气不粗暴,以保持恬淡安静;如此修持其身,则天地与人皆在大道无为而治之中,自然能化育万物。

原文:变者贪天下之珍,以快其情。然后兵革四起,祸生于内,国动乱者而民疲劳也。

语译:人之所以变真成假,化圣为凡,主要是因贪图享有世间名利恩爱,以快其情欲。因为内生贪欲,所以念念动荡不安,以身之内,便成为胡越异邦,不能统一安定,祸患皆因内心贪念而起。人身是国家,万民如身内气血细胞,因为念念不得平息,所以气血便失其自然循环,被万念驱役,而疲劳不堪。

原文:夫国以民为本,民劳去者,国立废矣。所谓出其无极之宝,入贼利斧戟也。故曰:子能知一,万事毕;无心德留,而鬼神伏矣。

语译:身体以气血细胞为万民,气血如沸腾不安,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那么这个身体就快要报废了。人体内的精气神三宝,是无价至珍,源出无极之中,应当用无为之功,善加保养及利用。否则方寸一乱,则七情六欲之贼,立即各持斧戟,加害于人,以致于伤生害命。所以说,若你能知大道本来与人同为一体,人能实行无为之功,不起万念及分别之心,不再分割大道的血脉之源,那时自然万物归宗。

  我命章第二十六

原文:老君曰: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我不视不听不知,神不出身,与道同久。

语译:太上道祖说:我的生命从大道中诞生,若能无欲以养性,取大道自然光气以修命,性命合一,自然己身生命不再受天地所支配。修道者应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冥知觉,使精气神三宝和合而融归一无,使精气化为神光,形神俱入大道之源,而与大道同其悠久无疆。

原文:吾与天地分一气而治,自守根本也。

语译:吾人若能依法得到天地同根的先天道气,那么大道直接赋予天地的至宝,亦可直接赋予吾人之身。人身得此道气,守此根本,保而不失,便可渐渐化凡成圣。

原文:非效众人行善,非行仁义,非行忠信,非行恭敬,非行爱欲,万物即利来。常淡泊无为,大道归也。故神人无光,圣人无名。

语译:不要效法芸芸众生行善事、行仁义、行忠信、行恭敬、行爱欲,而存有求福求名求利之心。只要心无所求,便能清静,于万物无害而有利。圣人心无爱染,淡泊恬静,寂静无为,所以大道自然归于圣人身心之中。所以,神人无光而能发出无量之光,圣人无名而能成就非常之名。

  兵者章第二十七

原文:老君曰:夫兵者,天下之大凶事也。非国之宝,宝之者而不用也。用之者,动有亡国失民之患也。

语译:太上道祖说:所谓的杀伐斗争,乃是天底下最大的凶害之事,绝非镇守国家之宝。(一身之内,念念生灭,既伤气血运行,又损心底统一,非身心安泰之宝,必形成伤身促命的大凶。)去恶善添,固然是好,但不如心机不起,念念归源,宝藏精神而不用,使身心安宁,才是无价之宝。喜用心机,不知藏养精气神,反而动用精神过度者,必将导致疾病衰老的早日到来,以亡其身的大患。深明耗损弊端的圣人,怀有微妙的道心,抱大朴的道气,不敢发动心机,妄起一念,去和天下的众生去争高下胜负,以丧失自身的至宝。

原文:是以圣人怀微妙,抱质朴,而不敢有为,与天下交争焉。虽有猛兽,不能据也;虽有蜂虿虫蛇,不能螫也;虽有兵刃,不能害也。

语译:太上道祖说:圣人一天地之心为心,所以虽有猛兽蜂蛇,及刀兵利刃,皆不能加害成道的圣人,其因在于导体涵盖万物而不异于万物。

  柔弱章第二十八

原文:老君曰:天下柔弱,莫过于气,气莫柔弱于道。道之所以柔弱者,包裹天地,贯穿万物。夫柔之生刚,弱之生强,而天下莫能知其根本所以从生者乎。

语译:太上道祖说:天下间的柔弱,莫过于气体的柔弱,而气体的柔弱又比不上道气无踪无迹般的柔弱。大道至大至柔,可以包裹天地,微密精细,可以贯穿于任何有形及无形之物。万物的刚强,必生自于开始的柔弱,可惜大道所生之物,往往得到刚强之质,而遗忘了柔弱的根本。

原文:是故有以无为母,无以虚为母,虚以道为母。自然者,道之根本也。

语译:所以,有以无为母体,无又以虚为母体,虚又以道为母体,而道又以自然为其根本。

  

民之章第二十九

原文:老君曰:民之所以轻命早终者,民自令之耳。非天地毁鬼神害,以其有知,以其形动故也。

语译:太上道祖说:无知的人类之所以轻声早死,皆是不明大道,自断生机,以致断绝通达大道的命脉。这幷不是天地伤人,也不是鬼神害人。知起则逐物劳形,劳形则精气神大受损害。

原文:是故无有生有,无形生形,何况于成事而败之乎。

语译:所以,从虚无中生出实有,无形生化有形,却因人乱其心志,动其气血,劳其形神,而使千秋不朽的道业,毁于自身。

原文:人欲长久,断情去欲,心意以索,命为反归之,形神合同,固能长久。

语译:人类如想长生久视,必须以慧剑斩断情丝,使元精不伤;以天心化去人欲,使元神不损。如果纵心猿、放意马,必然毁伤神气,扰乱生机,自索自命,造成早死!形shi

 

天下章第三十

原文:老君曰:人虽在天下,令意莫在天下;人虽在国,令意莫在国;人虽在乡,令意莫在乡;人虽在家,令意莫在家;神虽在身,令神莫在身;是谓道人。

语译:太上道祖说:人居天下之内,不可用意识执着于天下事物,而伤天下之和,在国不可独裁执着国事,而伤一国之和;在乡在家皆不可让大家强制都听顺你一人的意思,而使家乡困于一己城府之内;至于神明在身,决不可把元神化作识神去执着,或体会一身的痛痒及气血脉络的如何运行,如此则能成为一位有道之人。

  意微章第三十一

原文:老君曰:患生不意,祸生丝微。善生于恶,利生于害;大生于小,难生于易;高生于下,远生于近;外生于内,贵生于贱;动生于安;盛生于衰;阴生于阳。是故有无之相生,虚实之相成。是以有归有,无归无也。

语译:太上道祖说:修道的忧患,在于意若不识,骄慢必生,而致人神交相厌恶。祸患通常都是从不知不觉中生起的。善与恶是相互对待的,应知过能改,则恶去而善生。永久的利益,总是从任劳茹苦衷来。壮大的事物也是由微小中产生的。艰难的过程,只要坚持到底,最终都能加以克服。能礼下于人,学问修养才能有所成就。修道应从近处着手,则一切远在天外,近在眼前。外在的一切,都源自于内在隐藏的力量。贫贱者受尽苦难,自强上进,才能得到富贵。至安至定之中,必孕育新的生机待时产生,动机如生。修道者起初贫无立锥,及其积练日久,大功告成,则贵高帝王,富甲宇宙。清者动者为阳,浊者静者为阴,天动地静,地被天包,天中生地,而变化从此化生。所以,造化的原因,在于无形无名无情的大道,又从有无虚实的相生相成为其功用。总而言之,体为无,用为有。体为大道,而成绝对的一元;用为万化,而成对待的多元。至理了然,千变万化,自在其中。

  在道章第三十二

原文:老君曰: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鱼在水中,水在鱼中;道去人死,水干鱼终。

语译:太上道祖说:大道包含万有,作育三才,人是万物之灵,故说:人活在大道中。人虽有贤愚男女的不同,然无处不是大道元和之气及五行之精贯通充塞,所以说:大道存在于人身中。道化生天地,天地化育万物,人若得道回归天地本源,则可左右逢源,有如鱼得水之乐,充满无限生机。人之离道,如同鱼之离水。

原文:故圣人自知反归未生,捐弃骄奢,绝除忧思。是故形隐神留,天下归焉。无为无事,国实民富,保道畜常,是谓玄同。

语译:所以,圣人一概摈弃绝除,使内心清静,无思无虑,忘形养气,忘气凝神妄虚归真。所以说,修士初以丹药补形之不全以延其年,终以无量神光化度其形而与大道同隐。修至功德圆满,神满虚空,体证自然,参赞天地化育,无物不含,无物不归。修道的人,顺天而行,则无为。心中无念,则无事。无为无事,则神不伤;神气不伤,则国(身体)坚强而万民(气血、细胞)富足,这样保存大道的元精元神元气,畜养性命的永恒真常,如此返于太无,自然与玄虚的大道合而为一。

  有国章第三十三

原文:老君曰:有国者,其根深也。天地覆载,万物畜养。金玉重宝,不积留也。

语译:太上道祖说:身如一国,心比元首,无念忘形,藏于先天至深之处,使性命根源,与大道衔接,而固蒂深根。修真之士应包容一切,如同天所覆盖,地所载物,畜养万物一般。不贪世间金玉之宝,常清常静,不积不留。

原文:夫外天地者有天地,外其身者而寿命存也。是以君子善人之所不善,喜人之所不喜,乐人之所不乐,为人之所不为,信人之所不信,行人之所不行,是以道德备矣。

语译:有外乎天地的大道给予补给与支持,则能天长地久。不拘谨于自身之所有,养太和道气于一元之内,自然寿命长存。所以,品德高尚者一反世俗常态,凡俗之所不尚,尚之;凡俗之所尚,弃之;凡俗之所不乐,乐之;凡俗之所不为,为之;凡俗之所不信,信之,凡俗之所不行,行之。如此则能保元固本,勘破世界万物,是以道通天地,德被众生。

  皆有章第三十四

原文:老君曰:道非独在我,万物皆有之。万物不自知,道自居之。

语译:太上道祖说:大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入,你有我有,大家都有,通乎凡圣,贯乎万物。万物亦即由大道所化生,只是万物不自知罢了,而道独自居住于万物之内。

原文:众人皆得神而生,不自知神自生也。君有德于百姓,百姓不自知受君之德也。

语译:众人皆因得其神识而生灵明,而自身却不知其所以然,而神识却自行生长。一国元首,在顺其自然的形势中,普施恩惠,泽被万民,不事夸大造作,使万民在如沐浴春风中蒙受元首的德惠而不知不觉,使民富国强。

原文:是故圣人藏神于内,魄不出也。守其母,其子全。而民炽盛,保其国也。玄虚积充,寿命长也。

语译:圣人了知元神是生身之本,藏元神于体内,不识不知,炼成阳神,以化阴魄,使之证圣成仙。得到先天道气的人,神气融合,守而不失,自然后天的气质,得以保全。身(国)能得道以全其形,自可保其身内细胞(民)不被外邪侵害而能长治久安。玄虚不可名的大道,内含无尽大能,充塞身内,自然长寿延年。

原文:人能徒知天地万物,而不自知其所由生,反命归本,是大不知也。

语译:人能徒然知道天地万物的存在,而却不能知其生化根本,返回先天本命而归于大道,是真正的大大有所不知。

  治身章第三十五

原文:老君曰:治身之道,先隐天地,静居万物之始。夫圣人通玄元,混气思,以守其身。俗人以情爱贪欲,以守其身。此两者,同有物而守其身,其道德各异焉。

语译:太上道祖说:修身的根本之道,应当实行无念以隐天,实行无念忘形而隐地,进而能寂静居住于万物的根本,与道合真。有道的圣人,汇通玄元大道,神气混融,心息相依,守道戒而保全自身。世俗之人染着于无尽的情爱贪欲,如此守身,势必库空身亡。圣人与俗人这两者之间,各有所为以守其身,但守身之物,俗人是用情爱贪欲,而圣人却是用玄元大道,各有不同的途径及性质存在其中。

  道德章第三十六

原文:老君曰:道德天地,水火万物,高山深渊,各有所归之。夫道非欲于虚,虚自归之;德非欲于神,神自归之;天非欲清,清自归之;地非欲浊,浊自归之;湿非欲于水,水自归之;燥非欲于火,火自归之;万物非欲见其形,形自见之;高山大泽非欲飞鸟虎狼,飞鸟虎狼自来归之;深渊河海非欲鱼鳖蛟龙,鱼鳖蛟龙自来归之。人能虚空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由此观之,物性岂非自然哉。

语译:太上道祖说:人能无所不通,无所不达,道自归之。人能无所不包,无所不涵,德自归之。人能常清常静,则天地自归之。水火藏于金木,高山归于大地,深渊汇于海洋,一切皆各有其归向之处。修道者若能做到心地纯净,身形俱忘,则元始至精之虚,自然来归其身,留而炼化,以成圣果。及至欲尽理纯,自然光明净域,呈现眼前,而十方无量神明,自然心心相印,如万粒荷露,与神相凝,到此便与千真万圣,合符交节,互通互涵而为一体。天心无欲,固能成其清虚之体。大地无欲,凡有形有质之物,无不一体负载,从无弃物。潮湿之性虽不是急于需要水,而一切水源却能因性而分类相聚。天干物燥,水分全失,一火可以燎原,而形成火的世界。万物幷非需要见到其外在形态,而是原形自行毕露。深山大林,羽毛野兽之类,自然隐身其中,以适其性。深渊河海,有足够的水,可以容纳长养水族而毫无任何需索,所以水族之物,都归到深渊河海中去了。人如能虚其心,空无其身,不拘小我,涵养大体,量大自然心宽,德大自然福备,则无形的大道,自然归其载道的大器之中,使之成为有道的高人。从此章各节来看,万物之性,物以类聚,岂非符合道法自然的精神吗?

  善恶章第三十七

原文:老君曰:百姓行善者,我不知也;行恶者,我不知也;行忠信者,我不知也。是以积善,善气至;积恶,恶气至。是以圣人言:我怀天下之始,复守天下之母,而万物益宗,以活其身。吾意常不知,安能知彼行善恶焉。积善神明辅成,天道犹佑于善人。

语译:太上道祖说:老百姓的行善恶忠信与否,皆是大道下降于人的有作为的范畴,实不应起分别心和拘滞之念。一概不知不着,收敛小慧,而归于不知不识之天,以成其道,以全其德。修道要从基本做起,必须立善心,行善果,然后元和的善气自然到来。若心中尚好名好利,自私自大,狂傲非分之想,则将自行招来恶气,徒害己身。往古的圣人说过:我怀中所藏的东西,是开天辟地的元始大能,而又牢牢坚守的,是长养万物的大道母气,此是万物的宗本,万物无一不由此而生。我的意念无生灭及分别,所以能与天地合德。修道人怎么安能多事分心,去理会别人的是非善恶呢?天道至公,始终是护佑善心人的。

  寂意章第三十八

原文:老君曰:吾道淡泊寂。意死者,生静而复命也。生生积浸润,滋酌留滞。玄冒沾洽,元气包之。其根益深,乃四固。中无心,故能致万物精华。无极之物,自然来归之。以其空虚无欲故也。

语译:太上道祖说:修真之士,崇尚淡泊寂静。让心意死去,则人欲不生,渐臻静定,始入先天,自可丹成复命。大道生生不息,如能涵养太和,必能道气浸润,初得药而后结丹,先玉液而后金液,华池神水,凝养圣胎,功夫到此,则一元真气,满空流霞,自可酿成鸿蒙之酒,千杯万杯,任君酌来滋补,饮此仙酒,则先天精华,永远留滞其身,年深日久,自然化凡成圣。玄元真气包裹修士一身上下,得此真气,沾润百脉,融洽筋骨,而渐与道合一。

  戒示章第三十九

原文:老君曰:喜,吾重告尔:古先生者,吾之身也。今将返神,还乎无名。绝身灭有,绵绵长存。吾今逝矣,亦返一原。

语译:太上道祖说:我的贤弟子尹喜啊,我再向你说一遍:古是无始,先生是先天地而生的大道,这个先天地而生的大道,即大家不知而称为古先生的,就是为师的身体呀!于此可知,太上是以道为身的至高道祖了。我已将五千道德经着毕,幷将大道至微之处以及修持法诀传授给你,大道命脉,将从此延续,现在我要远行了,去处即无可名状的大道之乡,我要神返其处,归到无名。我将化去有相之身,灭绝形色,返回大道,与道同体,绵绵久远的道身,永恒长存。我现在就要走了,也同先圣一样,返回到惟一不二的大道本原之处。

原文:忽焉不见。斯须,馆舍光炎,五色玄黄。喜出中庭,叩头曰:愿神人复一见,授以一要,得以守元。

语译:太上道祖刚把话说完,忽然形神俱隐。在顷刻间,道祖所住的行馆,光明四照,呈现天地玄黄的五色夺目之光,使关尹子望而更行生起敬信,得知道力不可思议。关尹子马上走出天井庭院,向空中叩求,说道:请我师神人重现圣体,在传授弟子一些最重要的法诀,使弟子讷讷个格守玄元的大道,永远保而不失。

原文:即仰睹,悬身坐空中,去地数十丈,其状金人,存亡恍惚,老少无常,曰:吾重诫尔,尔其守焉。除垢止念,静心守一。众垢除,万事毕,吾道之要诫,警见复隐。

语译:关尹子祝求后,仰天而视,只见太上道祖悬坐空中,离地数十丈高,金光照人,若存若亡,不能辨其是老是少。无限慈悯的太上道祖,有感即应,便在空中队关尹子说:“贤弟子啊!我再次告诫于你,希望你能至诚守道。修道需要内外浑忘,有无不立,无思无虑,神凝气聚,如如不动,知白守黑,得一忘一,非一非异。待众恶消尽,万善自然来归,一切功行道德,均在其中。修习吾道之人,最重要的戒律,实警察时势,洞悉人身难得,祸福无常,生死可畏,而应立志修道。”太上道祖说完后,随即隐入大道之中,如龙入大海,不见影踪。

原文:喜不知所之,泣涕追慕,退官托疾,弃念守一,万事毕矣。

语译:关尹子恭聆太上道法及要戒后,再也看不见了道祖,更不知太上道祖去了哪里,不禁放声哭泣,涕泪齐下,朝夕追慕太上道祖慈颜,揣摩所得法要,毅然决定托病辞官退隐,从事实地修证。关尹子从此捐弃万念,精进修道,累尽尘消,自然而然道成德备,宇宙在手,万化生身,万事了毕,而成为太上道祖第二代的传人。关尹子修道有成后,着有《文始真经》,留传后世,后世称其为文始真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948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71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49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21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2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42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97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4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03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34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7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39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55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0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94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62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或许我们当今世界的不幸就在于此——世界上最高的智慧随处可见、唾手可得,但是一般汲汲于名、孜孜求利的苍生却视若无睹。...
    alilili杨阅读 206评论 0 0
  • 有时候我们已经创建一个链接了,但是右键里的新建数据库的按钮不能用,在服务选项里的mysql也显示已经启动 这种问题...
    明似水阅读 378评论 0 0
  • 每天的压力不断,让自己不断的累积压力无法排解,这种情况一直让我们处在紧张的状态,忽然某一天,你发现自己进入一个恶性...
    和自己较个劲阅读 24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