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纪念诸葛亮的诗句传颂千年。如今闭眼,依然能看见那位相貌俊朗,羽扇纶巾,说话温柔的丞相。虽然他在《三国演义》中有被神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依然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也是最好的忠君楷模。
他幼年丧父母,聪慧过人,跟着叔父诸葛玄离开故土,投奔袁术。路上目睹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疾苦,于是励志“做致天下太平之人”
叔父诸葛玄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他和弟弟诸葛均还有两个姐姐的生命,从那时起,那个十六岁的少年不再也是奉高城里嬉戏玩耍的孩童,也不是阳都纯善好奇的少年郎。他即将蜕变成为那个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师。
他和徐庶,马良是同学,他腹中有经纶,善引经据典,却从不死读书。
他凭智慧 为大姐讨回婚约。他为人坦荡,看清了真正的徐庶并成为他第一个朋友,多年后,已是魏国御史中丞的徐庶常常回忆起那个夜晚,他拥有了第一个朋友,也是一生最好的朋友,最值得交的朋友---诸葛亮。
他是刘表远亲,却多次拒绝刘表举荐的官职。他冷眼看待这些所谓官场之人,但是却对百姓亲如家人。是农家人嘴里亲切的葛家兄弟。
他择优木而栖,从众多豪杰中选择了刘备。从此二十七年,他出谋划策,南征北战,治理江山,功在社稷,承主遗志,匡扶汉室,六出祁山,直至病逝在五丈原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让荆州成为刘备的第一个立足点。
他为国荐才,从不计较个人恩怨。他知道庞统出身名门,自恃才高,从心底里看不起他。可他从不计较,却叮嘱刘备重用庞统。刘备误将庞统发配做县令后,诸葛亮用激将法将庞统收服。从此“卧龙”,“凤雏”让刘备如虎添翼。
他随刘备入驻益州,体察民情,为民伸冤,削弱豪绅,充实国库。让益州成为刘备最好的基石。
他慧眼识蒋琬,平和待后生。当时36岁的他对着当时还年轻的董允,费祎轻轻说道:“二位才俊,亮久仰。”可曾想到将来会在那篇名垂青史的《出师表》中写道:“董允,费祎,此皆纯良。”这两人成为蜀国栋梁之才。
他在白帝城中被托孤,一个年幼的君主和一个千疮百孔的新国家交到他的手中。刘备留下了那句千古争议的话:“卿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从此丞相左手翻公门文书,右手写着丞相令,心里惦念着今年的秋赋,还能和问事官员对话。他深知在战争中大伤元气的国家会被大丧拖垮意志,民心浮动,朝堂上下暗流涌动,南中翻盘野火忽生忽灭。他肩负着怎样的重担啊,保民生、稳国事、忍屈辱、平是非,为了国家稳定,割断了筋骨撑起流血的脊梁,却肃穆着坚毅不改的面孔。
东吴使者张温亲眼目睹了蜀汉在两年时间内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看着蜀汉从一个青葱少年成长为一个游刃有余的成年人。亲眼看见这个国家眼瞎屈辱和仇恨,忍辱负重,亲眼看着这个国家从血泊中站起来,终于绽放出改天换地的勃勃生机。
他亲征南中,深入不毛,七擒孟获,以安南境。在《诸葛亮文集》中写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他权侵朝野却从不贪赃枉法。面对千万人的非议他依然勇往直前。他一心只为国家,他心中有天下。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心中依然是江山,依然是国家,依然是君父,唯独没有自己。
他犹如北辰之星,居于中央,众星拱之,仿佛君子之德,不偏不倚,坦坦荡荡。君子风范,是他毕生志向,做一个胸怀天下的君子,为国为民,忧怀济世,一生执着以往,也死而无憾。
兴师北伐,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下千古遗恨。他将自己葬于定军山,为了看着长安,那个他用尽毕生心血想还于旧都的城市。
他的死,如同巨星陨落。蜀国百姓前来送别他们的丞相。青色的城楼下人头传动,近五万人如潮起潮落,延伸半里之遥,那白色铺陈天边,看不到尽头。
最后用一首诗结尾,它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dy":t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