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影《浪潮》于2008年上映,是根据德国小说家托德·斯特拉瑟同名作品改编。影片中男教师赖纳·文格尔在“独裁政治”课上突发灵感,与学生做起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他用5天的时间向他的学生们灌输纪律、团结、集体主义精神,建立起了一个小型的德国纳粹组织,展示了“世界离独裁只有5天”的可行性。而让这场“独裁”实现的关键不在于发起者文格尔先生,而是群体的力量。
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影片中几位主角在赖纳所造就的小团体中都找到了自己缺失的东西,马科尔在酒吧中与马克谈到“当今的人想叛逆却找不到叛逆的方向,我们这一代缺少的就是一个把我们团在一起的目标。”而老师文格尔在实验之初提出的“团结铸造力量,纪律铸造力量”的口号带给了学生们莫大的神圣感和归属感,当这个可以把他们团在一起的集体和目标终于出现时,他们的潜意识逐渐显露出来,因此“浪潮”这个群体得以建立起来。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平时个人的渺小在“浪潮”中被趋同化了,在集体中只有纪律,没有个体。不存在自身渺小,这样看来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提升。再者,“浪潮”也是学生逃避现实残酷现状的好地方,成为精神上的一个家。在此集体中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大家,不由的产生成就感和成为焦点的优越感。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一般认为,群体规范的功能包括以下几项:
(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影片中赖纳为课堂征集名称,同时又以看似很民主的方式让大家投票选出了一个最满意的班级代号“浪潮”,这种通过集体为班级献计献策的方式凝聚了群体的向心力。
(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活动。赖纳在第二天上完课之后则要求大家统一穿白衬衣来上课,以白衬衫来作为集体的象征,影片中小混混欺负蒂姆,班级中经常欺负蒂姆的同学毫不犹豫为蒂姆出头。赖纳在确定了班级名称之后,把一个同学无意画的图画作为班级标志,接着同学们便受此鼓励开始分工,一时间统一的贴纸、统一的帽子、统一的纹身、统一的明信片甚至彼此合作为班级在My Space上创建一个主页,在这里,规范的共有不仅保证了群体的合作,更凝聚了群体的力量。
(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艺以维持群体的自我统一性。片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属“浪潮”成员统一的手势了,想要加入“浪潮”必须要做这个手势;想要进水球比赛场也要做这个手势,甚至想要进入会场听课都要被其成员逼着做手势,可见,通过这个手势所有的成员都有了集体归属感。
在群体内部,“个体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它不仅是群体保持协调统一的前提,也是人的社会合作性的体现。影片中在老师文格尔要求穿白色衬衫时,卡罗并没有照做而是以一件红色上衣代替,这样的做法遭到了群体的排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都会感受到某种成都的群体压力,这就是所谓的群体压力。
“你们还记得我曾经问过的问题吗,独裁统治是否会实现,而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就是法西斯主义。我们自以为高人一等,比别人优秀,我们将所有反对我们的人排队在这个集体之外,我们伤害了他们……”这是老师文格尔对这节“独裁政治课”的结束语,但这个句号画上的同时也给老师文格尔带来了牢狱之灾,带给了观众无限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