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时期又作共和行政、周召共和,是指西周国人暴动后,周厉王逃离镐京至周宣王登位之间的一个时期,即约前841年至前828年十四年期间。西周的社会政治格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动。
关于「共和」时期的解释历来有两种。根据《古本竹书纪年》,「厉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又载「共伯和干王位」。前841年(一说前842年)国人暴动,周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太子静藏于召公家,共伯和摄行王事,称为「共和」。苏辙、罗泌、郦道元、顾炎武、梁玉绳等从此说,此为是事的传世的最早文献记载,并且有《左传》等其他的传世文献佐证,故近现代学者多从此说。2011年底,《清华简·系年》释读结果出版,共和在清华简中就是共伯和。
另一种解释根据《史记·周本纪》所载,国人暴动后由周定公、召穆公二相共同行政,所以又称「周召共和」,但不确切。后世学问家如韦昭、杜预、司马光等却此说。
共和元年(前841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直到周厉王死后,还政于其子周宣王前后14年的这段时期,史称「共和行政」。按照中国传统纪年,自共和时期开始,中国的中原历史有了连续不断的纪年体系。
共伯和即卫国诸侯卫武公。周厉王时期,卫武公入朝任职。《汉书·地理志·河内郡》孟康注释,「共伯,入为三公者也」,而从彝铭记载分析,共伯和应先任「师」职,后任「三公者」之职。《元年师兑簋》铭文有「师和父司左右走马」,专家认为此「师和父」便是共伯和。而后的《师晨鼎》、《师俞簋》、《谏簋》和《微史簋》所记载的「司马共」,当为升职司马后的共伯和。
根据彝铭分析升职时间应在周厉王三年至五年期间。《师(詈犬)簋》载,「惟元年正月初吉丁亥,伯和父……」,所谓「惟王元年正月初吉丁亥」,无法与厉王纪年正月丁亥日对上初吉日期,而若以共和纪年元年壬午朔正月丁亥六日,则正恰初吉,一些学者据此判定簋铭「惟王元年」指「共和元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虽没有解决共和问题,但将其作为周厉王之后的独立纪年。2003年,逨盘在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其铭文显示周厉王之后就是周宣王,共和时期不独立纪年,再度引发了共和的争论。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阅读打开人生新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