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认为踏踏实实努力学习亲子沟通、个人成长,慢慢感受日渐和谐的亲子关系,一个万万没想到的情况发生了。
那天阿门和一个同学一起玩,对方央求她妈妈给买个音乐盒,她妈妈絮絮叨叨的答应了,阿门也想要 ,我说:“好。”付钱 。
我原以为他会高兴。事实证明很多事情都是“我以为”。
阿门:“妈,我觉得你好随便。”
我:“我?随便?为啥这么说?”
阿门:“我说要做什么你都说好,这不是很随便吗?不是应该你同意然后我再去做吗?”
我:“呃,很多事情我真的同意呀,不同意的话我肯定说不行啦,耶?你是觉得我同意的事情太多了咩?”
阿门 :“没错,我要什么你都给买,这样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你的钱也会越来越少。”
我:。。。。
为啥我接纳度高了,孩子反而不能适应了呢?直到几天后发生的事情,让我瞬间明白了。
那天去参观当地一个新教育模式的学校,在宣讲PPT里,看着孩子们专注开心的弹奏各种乐器的画面,就发了一个朋友圈,说是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想要重新经历学生时代), 朋友A回复是:“说出来,并去做。”,朋友B回复是:“别冲动。”
他俩带给我截然不同的感觉,我这种天生浪漫爱自由的人,竟然会喜欢B的回答。这不合理啊!这不NVC啊(非暴力沟通)!
听到A的支持,我竟然有一丝慌乱和空虚,伴随着强烈的孤独感,对A的了解,这确实是她真实想法,如果是我是她,我也会选择这么说,因为这很人本啊,但这如同瞬间把我推向了一个未知的空房间里,无助,惊慌。
听到B的劝阻,第一反应是好笑,接下来是安全感——多谢你拦着我,我觉得很踏实。
当时那个大胆的想法,并没有真的想去做,只是说说而已
再想到阿门,他可能当时并不是真的想要买音乐盒回家,也许只是想确认妈妈会不会买,也许是在同学前证明,我也有,结果妈就买了,回家后这个音乐盒就失去了意义,可能他再也不会玩了,可是他要面对的可能是家人或自己的的指责:“玩了一会就不喜欢了,那你干嘛要买?”百口莫辩啊。
我在修复亲子关系中,做的最彻底的一件事就是,在自己舒服的前提下,全方位满足孩子,自己的接纳度也越来越高,但目前看起来,孩子感受未必是舒适的。
之前听过一句话:获得真正的自由是需要勇气的。能坦然面对自由,享受自由的人,一定是内心强大的,但毕竟,这批人,是少数。
想起赵星老师说过:之前以为,要在父母和孩子间设立一种界限,就像间房子,孩子在房子里面可以自由生活;
随着孩子长大,房子渐渐变成了牢笼,这时候咱把房子升级为有弹性的气球;
随着孩子一次次碰撞气球,空间大小会发生变化,孩子还不会受伤,可是孩子发现,在气球的某些地方,可以加固一下,以防自己控制不了冲出去,自己只是想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可以大力的冲撞,但自己不是真的想出去,于是,这间房子里,有些地方是硬墙,有些地方的墙被盖上了软软的枕头,还有些地方依然是软软的气球;
再随着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内心渐渐强大,他真的要出去看看了,房子的某些面,开始变得薄,一击即破,房子开始出现很多洞,孩子从这些洞走出去,也会在受伤的时候,从这些洞走回来,房子里依然有那些软硬适中的地方,让他继续碰撞。
总以为自由是个好东西,孩子们都应该很喜欢吧,殊不知,无意识的自由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甚至无助,下次孩子提出他的请求的时候,越过请求本身,看看他真实的需求是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