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一)流派的形成
1.清末时期琵琶分为南北两派→
南派:指的是江南地区(主要是指形成于长江下游、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和浙江杭州一带)
南派又分为:崇明派、平湖派、杭州派、浦东派(当时的主流)、无锡派、汪派(融会贯通,自成一格)
(二)形成流派具备的条件
1.在演奏技巧上有独创,有高深的艺术修养以及丰富的表演力;
2.对乐曲的体会和处理有精辟的见解和艺术上的再创造以及在曲目上有所创新;
3.师承问题,有好的老师把自己的精湛技艺和艺术风格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一传再传,能源远流长,流传不衰,
4.一个流派,必须经过长时期的历史考验,被群众所接受、喜爱并承认,才可称得上为一个流派。
(三)浦东派、汪派人物研究文章(通过文章说明)
1.解金福先生在《展琵琶技艺精髓呈汪派传承脉络》
2.韩淑德、张之年先生在《中国琵琶近现代史资料(一至八)
3.《民间音乐家小传》
4.金健民在《近代琵琶的一代宗师汪星庭》
5.徐立胜在《国乐大师—卫仲乐》
(四)浦东派、汪派乐曲研究(通过乐曲说明)
1.人民音乐出版社《<十面埋伏)汇编》
2.陈泽民《从<十面埋伏)乐谱版本看流派的衍变》
3.杨荫浏在《从<春江花月夜)的标题谈起》
4.李吉提、邝宇衷《琵琶套曲(海青拿天鹅)结构特点》
5.荫浏、安和在((琵琶古曲(夕阳箫鼓)》
6.林石城在《浦东派琵琶初探》
7.王霖在《春江花月夜曲源及作者探究》
8.周瑞康在《生意盎然<阳春白雪)》
(五)曲谱资料(通过曲谱说明)
1、浦东派
《闲叙幽音琵琶谱》(((鞠士林琵琶谱)))
《浦东琵琶谱》
《鞠士林琵琶谱》
《养正轩琵琶谱》
2、汪派
《汪昱庭琵琶手抄本》
《卫仲乐琵琶演奏曲集》
《浅谈卫仲乐先生的琵琶演奏艺术》
《卫仲乐教授传略》
(六)流派混合曲谱
《民族乐器传统独奏曲选集》(五线谱版)
《中国琵琶名曲荟萃》
《琵琶艺术的发展历史及近代琵琶艺术简述》
《阿炳琵琶谱的修订经过及其演奏风格探析》
(六)研究方法
笔者通过→
1.民族音乐学梅里亚姆研究模式(观念一行为一音响)
2.赖斯研究模式(历史一社会一个人)
相结合的方法
从两派的曲目、演奏技法等音乐本体和音乐行为的比较
(七)两派的形成因素:(结论)
1.代代相传
2.曲谱流传(每派有特色曲目)
3.社会性
4.地域性
5.审美性
6.创新性
感想
1.流派研究是多年来广大艺术家和学者长期研究的命题,本文通过运国际认可的两大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梳理了汪派、浦东派琵琶的区别与相同。
2.琵琶流派问题是相对融合的、开放的、取长补短的。这位琵琶教学的规范和相对统一奠定了基础,也是因为有各个名家无私、好学的贡献,使得琵琶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3.但是,琵琶的演奏、创作和教学的发展,任然有许多不足之处,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深入去研究和发掘。
摘要
1.林石城先生在前言中写道:“在封建社会中,由于统治阶级不重视民间音乐,琵琶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爱好和演奏琵琶的人为数极少。因此,有些流派虽然有乐谱而已演奏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