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折的“貌若”

“貌若”一词是管老师上《黄山奇松》一课时,引出的。它原文中没有,课堂上也是来也从从,又短命夭折,但正是这昙花一现的“貌若,窥见了管老师与众不同的课堂。

课文中没有“貌若”,但有和它非常相似的词“状如”、“形似”。状如黑虎,是作者笔下松树的样子;形似孔雀,是作者眼中松树的姿态。那么如果再让你写一句话,前两个字你会写什么?同学们思考,发言,讨论,提炼,最后总结出来“貌若”一词。让我们听课的老师眼前一亮。是呀,思来想去,还有哪一个词比它合适呢。正在我们为老师的精心安排,同学们的精彩表现竖指称赞时,管老师话锋一转,词选得很好,可是如果形成句子,“貌若”蟒蛇,“貌若”大象就不合适了。为什么呢?因为“貌若”一般形容人,形容美貌的美女帅哥,所以作者这里用了……。

直到这里,我们才明白,原来管老师是在比较学习中让同学们明白:相似不是相同,写文章不能只求长、多,要懂得取舍之妙,要明白哪里一定写,哪里不用写。

就这样,在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上,管老师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写作上的规律,揭示隐藏在文字中的语言奥秘。“貌若”还没有诞生,就夭折了。在让听课老师心中一惊的同时,也明白了管老师的良苦用心。正如韩老师说的,我们听的不只是一节课,更要学习讲师的思维方式和意识。相信这节课会给我们老师很多的启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