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夸张地说,“一念”成就伟大企业,成就幸福人生,成就不世功德,成就万古流芳……一念即永恒,这是世间所有的秘密。
每天,你“一念”了吗?
在阳明心学体系里,知和行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概念,它们缠着、绞着,互为因果互为始末,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说不分明的状态。
如果还很费解,就这么讲吧,好比阴阳太极鱼,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可以说它是两个事物,总体上也可以说一个,——就是太极图。因为这两条“阴阳”鱼谁也离不开谁,离开了谁谁就不成为谁了。这也如同佛法所言的“不二”。
由此同理,“知”和“行”也是谁也离不开谁,离开了知,不再有行,离开了行,也不会有知。
“我把员工当儿子一样
为什么企业还做不好?”
第四届论坛主题是致良知,黎红雷教授讲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你们企业家不是念念不忘‘行良知’嘛,做一个良知型企业家。那如何去行呢?”
“我把员工当儿子一样,为什么企业还做不好?”
听听这句话,多伤心呐。
你们是否也有此遭遇?
黎教授就认识了这样一位企业老板,学传统文化的,做事雷厉风行,实践力强。自从学了传统文化后对员工真心叫好,比自己亲儿子还好,为什么?员工买房他掏首付。他自己儿子呢,可是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首付要他掏,他说:你自己挣吧,不能坐享其成。
哎呀喂,太感动人了,这样的老板!分分钟让人泪崩。
应该说遇上这样为员工谋福利的大老板,真乃三生有幸,每个人都会感恩戴德万众一心。人心齐泰山移,哗哗哗,纵有天大的困难也众志成城被攻克,企业一定做的风生水起,结果呢?
结果不妙。
这老板就很沮丧,想不通了,无语问苍穹,天意何在?——
他开始怀疑,困惑,说传统文化是假的,所谓老祖宗的教导训诲也是假的,骗人的把戏!便把这问题吐槽给黎教授。
黎教授说,你手摸心窝仔细想想,真把员工当做家人了吗?
他说,没错啊。
黎教授说,我看未必。
——怎么说?
你想想,你为什么不给儿子交首付而让他自己去挣呢?因为在你潜意识里儿子是未来的接班人,你要培养他历练他,给他更多成长机会,让他早日成熟,立得住站得稳;而你对一般员工就不是这种心态了,不过多给一点钱,用来收买他的好感,其实是在做一种交易。这世上哪有家人可以交易的?
沉默良久,他终于叹一口气,说:“黎教授,你说的对,我其实是用钱在和他们做交易,没有真正把他们当家人……”
对了。所谓家人,就是你对儿子什么样对他们也是什么样,无分别心。
且不说企业做成功其实有许多因素,单是这第一念,你就错了。
人的初心、第一念非常重要,但往往难以觉察。
比如我们说“求真务实”,“务实”很重要,“求真”到底是求的是哪个“真”呢?。
还有一点,把员工当做家人就是一味对他们好吗?这里也有个误区。
好没错,但怎样才算好?
其实家的内涵是丰富的,功能也是复合的。家,不仅具有温情脉脉的一面,更有教育和引导的一面。父母对孩子,是不是教育、引导更重要?
如果不是这样,只一味爱他宠溺他,便惯坏了他,很可能让他形成好逸恶劳、不劳而获、骄奢淫逸等各种恶习,结果害了他。
这不是真爱。
孟子早就说过:单凭善想令人心服是不能的(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用善去培养教育人,才能使天下心服(以善养人,能服天下),后人不理解,这个“养”便指教育培养。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也有底线你不能触犯,我对你的善不能导致你走向恶,要以善导善,不能以善导恶,否则就成佛家说的“方便出下流,慈悲生祸害”了。
阿Q人不笨,为何一事无成,掉了小命?
毫无疑问,行良知,关键在“行”上。
电影【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不聪明,但是他为人厚道,友善,坚强,爱国等等,可谓是困而行之,在行的过程中,边行边知,往往是做什么成什么;而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人不笨,见了尼姑想摸头,见了吴妈想睡觉,混入革命想发财,一路上自欺欺人,假知而行,结果一事无成,还丢了小命。
到底要如何行?阳明先生有个表述:一念发动处即是行。
我们要从最初一念开始。
为什么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呢?当你心中有了一念,这是知;了解念头的善恶并及时处理,就是行。
把不善的念头在尚未见诸行动前就将其“克服”掉,因为这“不善”念头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行恶;如果念头是善的,就让它自然生发吧。
如何察觉并发现这是一个不善的念头?这就是需要回到本体上来了。到底是想成为阿甘一样的还是阿Q一样的人?比如说大家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企业“大家”,这就需要修行。修行就是要改掉自己的偏见、私欲、不良情绪,不良习气。修行的段位就决定了当下的这个“善念头”的数量多少、纯正指数和持久性了。
所以,一念发动处即是行,在知的当下,就是行;在行的过程,便是知。
人的一天,是由无数这样念头连缀成的。若念念清明,念念行善,即在“行良知”,这是最好的修行,也是最快的方法。
企业家如何培养自己的洞察力?
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德鲁克先生,其著作和思想曾一度盛行,席卷了整个世界和中国。
德鲁克先生也得意于自己的贡献,说自己解决了企业中人如何管理自己的问题。
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事实果真如此吗?有朋友指出:德鲁克仅仅是解决了让工作有生产力,让工作者有动力。但是没有解决对客户的需求和对社会需求的洞察。而我们中国的企业经营者四十年来,目前最最需要的就是要具备这样的智慧和能量,来提升自己的洞察力。
洞察力不仅仅是解决企业外部环境的内在规律,而且有助于判断“当下这一念”,从而来提升企业经营者自我心性的灵敏度。
其实中国儒家早在几千年前就解决这个问题了。
他们说的简单明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类似的话有很多。
任何一句拿出来只要真正做到,我们就可以管好自己。
比如有位老板在公司推广《弟子规》,说一星期内谁背下来我奖励他两千块钱。结果一个星期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人会背。老板百思不得其解:你们怎么不背呀?这时有个员工发话了:老板,你会背吗?
老板脸红。他也不会。
老板自己都不会背、懒得背,可见信这个是假的了,所以大家都有抵触情绪。
“正人者,先正己”,老板可是学过几天传统文化的,一咬牙,花了一个星期把它背下来。周一开例会,当着大家面哗哗哗用了五分钟背下来,一下子把所有员工震翻了。
老板玩真的?——不用说,大家都争先恐后背去了。《弟子规》很快在企业中推广开,不仅仅是背,还真学,周末回家全给老母亲洗脚去了。
怎么样?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第一个念头就要从自身找起。管人者,先管己,这就解决了企业中人如何管理自己的问题。管理好自己的内在驱动力从何而来,就是企业经营者对社会对于人性的洞察后的智慧和能量。
先把500万罚款交了,才有资格再捐500万
一念知,一念行,念念知,念念行。
表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比如如何行善?
行善的形式有千万种,比如做好事,帮助别人,扶贫济困,做慈善,等等。那是不是只要结局是“善”就行了?企业经营者最大的行善就是把企业做好。
没错,结局是善,发心是好的,可过程呢?
——我用贪污的钱资助失学儿童对不对?开黑矿的钱捐给希望工程好不好?抢劫的钱急救病人行不行?骗来的钱布施给寺院有功德吗?
注意,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你是赚钱行善呢,还是行善赚钱?
行善,既要保证方向正确,还要保证方法正确。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善。也就是说,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善园公益基金理事长陈耀芳先生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故事:
一家产值不小的烟厂给当地慈善机构捐款500万用于治理环境,希望能上表扬栏。慈善基金会的负责人说,这个不行,污染环境是你应该给的,算是对你的罚款,谈不上做善事,不能上表扬栏。
“你靠污染赚来的钱交给我们,再希望我们表扬你、全社会赞美你,那怎么行?这就失去了‘慈善’的本义。”
念念之力成就君子企业家
“知”和“行”有时很快,电光石火间须臾不分,知的当下便是行,行的当下亦是知。所谓“一念发动处即是行”就是这意思。
因此,要做到“善护念”,每时每刻看着自己的念头,看这一念初发起,是为人为己、利己利他?对你的员工,对你的家人,对亲戚朋友一切人一切事,天长日久,不断演练,这就是事上磨练。
所以,在论坛结束的时候,良知行书院创始人王伟说:我想我们良知行书院也应该以微薄的念念之力呼吁全社会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同时也希望我们同修班的企业经营者,把阳明学的致良知和企业家精神相结合作为我们的内在驱动力;悲智双修,时时刻刻察觉到自己身上的每一个念头,把每一个善念无限扩充;让自己真正拥有无上的人格、无量的智慧、无限的胸怀和无畏的勇气,真正做到“三达德”,从而实现让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让顾客放心,让投资者满意,让中国的民营企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