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看到写作课老师最新一篇的公众号推送,提到自己以前经常记录东西的小本本,说那是她写作的起点。突然猛的一醒,我也曾经有过一个记录文字的小本本,年初我还曾略微翻过它,前几天断舍离的时候将其扔在了垃圾堆里。
下班回到家第一件事从一堆杂物中把本子找了回来,细细翻看。本子只用了三分之一,篇幅不多,但所有文字的主题出奇地一致,完全展露了我所有的内心和我最关注的焦点——对自我的不停的追问和反思,只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里面竟然还有一篇我写的李笑来老师文章的读后感,结构完整,有自己的思考。一时间有些恍惚,这真的我写出来的吗?现在的我都未必有灵感写得出来。
本子上的2013年8月12日,整整3年前的今天,我在本子上摘抄了一段来自《基督山伯爵》的话:没有知识,精神怎么会自由/精神不自由,肉体自由又如何呢/精神的自由是谁也夺不走的/能够思考,区别于动物,可以天马行空。我已经记不起当时我是从哪里看到这段话,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抄下这段话。现在看来,对于思考能力的追求是根植于我身体里的一个主题。
本子从2012年开始记录,文字记录最多的就是我对自己的反思,对自己那里不满意了,哪里可以做的更好,零零散散,到了考研那一阶段,基本上每天都有记录,而且篇幅都不短。这一切都对得上了,考研当年我是我们班准备的最充分的,最后却放弃了,很多人为我扼腕叹息,问我后不后悔。我从来不后悔,因为我知道,在我全心准备考研的那8个月,也是我一个人得以独处的绝佳机会,在那几个月我思考了很多平日里想不到的事情,我的思维能力从那开始才有了0的突破,而这恰恰又都是我所看重的,所以我从来不后悔。
三年后的今天,我一个人静静坐在咖啡馆里思考这一切,也是在这一瞬间,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文字记录的力量,当你真正全身心专注投入输出的文字,一定最灵性最纯粹最迷人,也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发写字的呢?高中吧,那时候手机还没有普及,初中毕业时和同学们难舍难分,到了高中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纸笔给城市另一端的好朋友们写信,在信中我向朋友们描述我的新环境,抒发我对他们的思念之情,又因为思念,无端生出了对当时环境的不满,种种强烈的情绪布满整封信,每次将信纸折叠起来准备寄出,也总是厚厚一踏。记得特别清楚,9月份的秋天下午,学校组织活动,同学们都在兴奋地在教室和走廊上跑来跑去,我一个人坐在窗边,百无聊赖,拿起笔和纸,写满了整整两页纸的“无聊”,然后将其寄了出去。想想也真是无聊,对过往的眷恋迟迟不退,也无心融入新环境,不适感也总归有了发泄之地,没有演变成其他更为恶劣的抗拒。经过一个学期,终于适应了,渐渐进入状态,信件来往也就不知不觉中停掉了。
再然后就是大学,张爱玲的那个小本本。毕业后,离开学校,遇见趁早的效率手册,时常在上面写写画画,身边的朋友不屑一顾,甚至劝说我放弃这一习惯,认为思考事情非得用笔实在是拖沓矫情。我坚定地反驳了她,那好像是作为考拉型人格的我第一次那么坚定表达自己的立场。回头看看,当时的我是对的。没有过类似体验的人无法理解文字的强大。
用宿命论的观点,这或许是注定的事情,生就来一颗比很多人敏感的心,“我知道我想要更多的了解世界,了解这个我只会来一次的世界”,我的小本本如是记录。那好吧,从今天开始,恢复每天记录的习惯吧,三年后我再回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