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朋友发过来一个抖音视频。由于自己对抖音浅陋的偏见,直到晚上闲下来才打开看了看。可我立即被这个视频吸引了,不是因为视频中的美女,而是开场就是两行大字:“数学天才”“他是比肩华罗庚的”。是的,是“数学”吸引了我。
视频简要讲述了数学家陆家羲的故事,1956年21岁的陆家羲,被偶尔看到的数学书中的世界级难题打动,弃高薪上大学(当年的哈尔滨电机厂,月薪64元,估计相当于现在的3-5万吧),走上数学之路。大学毕业半年,他就完成了科尔曼女生问题的论文,坎坷的命运也开始了。直到1966年,作为中学老师的他,三番五次的修改、投稿,都被草草数语打发了,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和漫天的嘲讽,他就此沉寂10年。1977年,再次投稿的论文被评说为毫无价值,因为那个难题在1971年被意大利人解决并公开发表了。他没有沉沦,又瞄准了另一个世界级难题—斯坦纳系列,并于1981年投稿美国,被认可为“二十多年来组合数学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1983年,外国学者来访,国内方知有此人,他才有机会作为中学老师登上中国数学学会的年会。武汉会后返回包头第二天就去世了,留下从武汉不舍得吃带回给女儿的桔子,享年48岁。此后,他家里收到了45元,除了报销款37元,剩下8元是他多年代人审稿的费用。1987年,他的成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留下了“还要失去多少天才,才会引起我们重视”的追问。
5分钟的视频,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想起了自己远去的青春和已逝的父亲。那是一本泛黄的《组合数学》,1986-1988年我高中数学竞赛时啃过一点,当时没读懂,现在更不懂,书可能还在妈妈家的某个角落静静地躺着。不记得当时有没有听说过陆家羲这个名字,因为当时的我只对知识感兴趣,对发现或发明知识的人不感兴趣。如果说我这样曾攀爬过数学的人都不大记得这个人,绝大多数人不认识就太正常了。基础科学本就是曲高和寡,寂寞是常在的;工程科学或许热闹一时,也不过过眼云烟。但陆家羲的境遇还是令人心痛,提前10年完成却失去首发权,一代天才却屈居中学老师,还被周围人嘲讽、领导们冷对,最后参加年会还是自费负债400元。
高中毕业前,父亲和我很严肃地谈了一次话,关于大学学习方向的。他说知道我数学学得很好,也有一定天份,他为我拿到省二的成绩而骄傲。但他觉得对我个人而言,数学的潜力有限,难以取得更大的突破;对数学专业而言,现代数学和基础数学有很大不同,方法论上是一套全新的体系;对今后的生活而言,基础学科注定是清苦的寂寞的。因此他不希望我继续去学数学,他认为我学数学也成不了数学家,更可能的是成为数学老师,所以建议我去学工科,尤其是交通(铁路)能源(电力)等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领域,既能发挥我数学好的优势,也能取得不错的成就,更能保证有一个不错的生活。虽然当时心里有一丝不甘,不愿放弃自小而立的成为科学家的志向,认为自己只差一点只差几分就能进省一甚至国家集训队,但在数年的竞赛学习中,对现代数学的高难度也确有一些认识,自己也的确缺乏坚定的信心。后来由于专业院校不能接收保送生的问题,就没有子承父业地去铁路院校,而是去了电力专业。
从此,数学梦渐行渐远,但数学仍象初恋情人般永远难以忘怀。大学时,高数免修,线代和概率满分。现在,周末给刚上大一的儿子讲解高数线代时,还能享受着数学的乐趣。现在,我的事业和生活正如父亲30多年前所说,有一点小成就,有还不错的生活。
感谢父亲,把我带向了数学,也把我带离了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