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和我都好杯中之物!
下岗前朋友在棉纺厂上班,三班四倒,白天有的是时间。隔三差五的我们俩就小酌一番。下岗后朋友进了私企,时间没那么宽裕了,小酌基本上都改在了晚上。
大姐是朋友厂里染纱车间主任,下岗后“自谋出路”支了个烤肉摊儿,我是被朋友带去烤肉认识大姐的。
大姐给我的印象是:话少、能吃苦!九十年代初一直干到现在,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大姐的女儿那时还小,就知道帮妈妈的忙,很是乖巧。我一直没见到大姐的老公!
二十多年不管我走到哪里,我好的这口“小肉”从未改变。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大姐那品尝烧烤。
所谓的“小肉”:就是选小牛身上最嫩的紫盖儿(牛的臀部),顶丝儿切小块儿,把肥瘦相间的小肉(必须是一块儿瘦肉,一块儿肥肉)穿到铁钎子上,一块钱一串儿,好吃又便宜。
这么多年,我和朋友一路见证了大姐创业的艰难!
夏天还好,支起个彩条棚既遮风又挡雨……冬天就没那么好过了。北风夹杂着雪花,狼嚎一般!虽然彩条棚换成了棉布棚,也挡不住凛冽的寒风。经常是一尺多厚的积雪映衬着通红的炉火,老远望去,格外耀眼!炉子是不能放棚子里的,客人在棚子里点吃的东西,大姐就在门外寒风烧烤,一站就是几十分钟。往往是身前炉火烘烤着,身后,背上、肩上、头上,早已披上了厚厚的雪花。
谁见过烤肉戴手套的?……穿串儿被铁钎子穿的面目全非的手,再被零下十几度的气温一冻,那滋味可是钻心的疼啊!
坚持得到了回报。大姐从路边一个小炉子干起,有了自己的棚子,后来规模大了点,用上了定制的钢架棚,现在已经进了屋里,变成了烤肉店。两间租的门市房打通,十几个烤台用的都是专业烤炉,每个烤台上面还配备了抽烟机,环境甩以前“几十条街”!每到晚上灯火通明,生意好的座无虚席,来晚了只有排队的份儿。
生意再好,大姐都坚持亲手烤制。每次去她那,见她都在炉火前忙活,习惯性地上前打个招呼,攀谈几句后才入座。
如今大姐的女儿也结婚生子了,老公叫大海。烤肉店的招牌自然换成了“大海烧烤”。
最近才知道,大姐的老公很多年前就得了癌症,没等到女儿的婚礼,就离开了人世……
说心里话,现在条件再好,我还是怀念以前“大风嚎嚎”,坐在雪地里烧烤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