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昨天和某个朋友聊了三个多小时,说了很多,但是说到有一点就是我们俩的观点完全不一样。就是要毕业了,要不要回家工作。她说,她其实不想回家的,但是还是没有出省,因为感觉离家近,而且我们班里大部分女生,都是回家,或者离家近工作的。离家近,家里有什么事,父母有什么事,我可以立马回去。
我一开始一直反对她的这种想法,我觉得离家远也没什么,一直在说自己的观点。但是说着说着我突然明白,她一直在强调的家,父母,其实是归属感,和责任感。更恐怖的是,我发现我没有这种家的归属感。
我家是山东潍坊临朐县。虽然属于潍坊,但是位置靠近淄博和临沂,细心点听的话,说话的方言更像这两个地方,和潍坊话还是有些差距的。即使当时在自己的县里时候,就被不少人纠正过口音,是红烧肉(rou )不是红烧肉(you),人(ren )不是人(yin )。即使到大学,同学之间这种同乡的方言交流,也会因为这些口语感觉的不同而觉得别扭。所以还是普通话交流最好了,方便。我感觉这可能是是我没有归属感原因之一,就跟她说了。
二,责任感,特别是对父母的责任感,我发现我也没有。她跟我说,离家近可以让父母省心,可以多见父母之类的。其实归根到底说的是自己有要照顾父母的那份心。但是我从来没考虑过这个。作为独生子。我觉得父母还年轻,我也有很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我觉得他们应该也要有自己想做的事。像照顾父母的事,如果没有意外,应该是我四十岁之后再考虑的事情。所以,我也没有这份责任感。我们聊了大概七八个话题,但是这是我们分歧最大的一个。最后放弃,聊了别的。
2.跟我妈晚上聊天本来只是说下端午,粽子之类的话题,但是说着说着她又扯到了,我没有女朋友的事情上。
但是现在催我找女朋友之类的话,都是她身边的人问她,你儿子多大啦,哟这么大了还没对象的话听多了,她再就来烦我,这样反复今年已经好几次了。其实我反复还是跟她说的都是差不多的话,而且每次结局都是她说她真不急,但是我知道,被身边孙子飞奔的打酱油的同龄人问多了,也会发慌…我现在已经懒得再把那些话重复给她听了。这次直接脱衣服让她看我健身成果,肌肉怎么样,跟她说我最近看的书,我哥帮我搞定了学校要的东西,说我在外面猜我年纪说我才十八九,跟她开开玩笑,我妈还是挺高兴的。说到底,还是得哄,把别人给她的焦虑给哄没了,她就对我放心了。虽然也知道只是暂时的。
传统中国人对于结婚生育问题的催逼,就是瘾,你结了婚她就想有了孩子,有了孩子还会想孩子长大。种瓜得瓜三代了,可能自己都没有独立人格,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养孩子?!
每次跟我妈苦口婆心,嗯,我苦口婆心,跟她说, 时代不同了,婚姻不是人生的主题,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我爷爷今年94岁了,当年生我爸时候,43岁,我觉得我就学我爷爷就行。 再者,我有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早早生儿育女是一种幸福,我现在和状态也算,你的焦虑没有传染给我,我以成爷,婚还没结,我不觉得现在状态有多痛苦。最关键是,我真的没碰到投缘的,大学呆了四年,翘首举目全部是头扁的,我也很无奈啊。
3.我现在也在想,我要怎么做个怎样的人,我自己才能高兴,就是接下来几年怎么过。起码不想最后变成自己讨厌的人。当四年浪子,现在感觉浪够了,得心平气和的做些事情。比如现在的健身,我就觉得真的改变了我很多。以前从来没考虑过这方面。我昨天硬拉85KG成功时候,那种点滴成长的反馈,别特么提多高兴了。
转眼间从当初东营到现在即将毕业也将近七年了。坎坷曲折开心快乐我自己最清楚。说到底,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就看,是拿什么填满自己。也许是文凭,也许是证书,也是其他的,比如钱什么的。反正跟之前比,我不慌了,就是还是觉得才华配不上理想。
看朋友圈听说林志玲官宣结婚了,44岁这个老女人终于嫁出去了真不容易呢。我之前跟我妈说我43岁是不是太急了…
端午快乐,我要多吃几个粽子,肉馅儿的
20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