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无先生
序
当你同时(几乎同一个阶段)涉猎太多领域,慢慢开始接触,你就会发现,这并不算什么好事,因为此刻的你,任何话题,都只会是让更多人骂你,而你应该专一的学习一项然后另一项,有所成,大多数人一生只做一件事,而令人称赞。
大多数人也会赞同这个方法,我也是赞同前辈们的说法,直到我遇到了我自己,我才发现,原来真的是会有人不一样的存在,我也从来没有刻意的去让自己进行这个“不一样”,我所做的,只是随性。
一
后来我翻过了一座山,在这之前,一段空白的旅途都是我自己一个人走,像是幽暗的时光隧道,看不见其他人,只有我自己,不断往前走了,才能出来,这是唯一的出口和方向。
当人在一个黑暗空间里,一个漫长唯一的方向,也不见得是一个可以提供充足安全感的,好的目标应有的性能。唯有放空,坚持,才能重生,否则,只会丧失生命在内心空虚中。
这样看来,有些弯路,路口的多样选择,或许也是安全感存在的“必要条件”,当走过弯路,才能理解直路以后就是光明,就是出口,如果从没有走过,那这样笔直的路,不确定长度,只是时间问题的路,也成了迷茫的厌弃的“弯路”了,和它们又有什么两样呢?
回到最前面想说的问题,同时涉猎很多的人,必须明白知耻而后勇,也必须明白无需害怕与别人交谈,挑起的话题,已经是学习的一半重点了。如若想学的纯真,知道的精准些,就需要认真思考说话者的逻辑,原理,反复推敲,并且真实反映疑虑,寻求解答,不可讽刺,傲娇,不可下决断封杀对方言语。而此过程必然是痛苦的,唯有坚持,依旧同时涉猎,也才能用自己的方式成为“博闻”之人,某一天,必然有人开始折服你的“博闻”,不再因为你的年轻而轻妄的“封杀”你,也不再因为你的涉猎而妄断你是“半桶水”,在此之前,必须要坚定自我,必须要思考自我,思考他人,包容万物异而同存。
二
我发出一条朋友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问看到这句话有没有想法的?有,可以留言。有的朋友说:讀書,行路,花開兩朵,同表一枝。有的朋友留言说“重点在于后者,关键是为何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我觉得都有道理,所幸我的朋友圈里没有从“字眼”来单纯的不快而怒怼我,假如他们不是从事“读书”行业,或者状态不是读书,又或者不爱读书,甚至直接以职业产生的金钱与我论。
那么我说说我自己的看法,这是“信仰”,是没有顶端的山,如论如何,它就是万物堆积捧在云间的,没有它,这山就厚重而死沉乏味,如日本那富士山,你去了之后,没有山尖那雪的话,就是个土堆,在众山之中不讨喜欢。
读书是一种精神信仰,你可以转换成各种物质来表达,但那就俗了。书,中国古代的风雅颂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古希腊哲学论点等等我称纯文学,工业时代后,大部分科学用具,我称“工具书”,这是一项技能的使用说明书,我认为只是文字,这就是读书转为物质的“产品”之一。
只要那点雪,只能堆在地面,平平无奇也就融化,只为了成为那座厚重的山,也缺点圣光。所以我觉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再不用论的了。
三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说这个话题的人太多了,从讽刺酸腐读书人,到礼赞有精神修行的人,我也曾经论过。但今天我脑子里反应的不再是从前说过的那些,而似乎“真正”懂了当时的“文人”。文人的架子和官架子不一样,是无形的,“神经质”的,喜欢自嘲,高度讽刺,并且为了不受排挤,或者得罪高官强权,他们“谬赞”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一句。此话怎讲?这就是语言艺术,没有定性的表达,以看到的人的想象力为准,不同人,不同角度,地位,不同心境自然“附和”的不一样。
未成功名的人吧,因为这句话就会努力读书,考取功名;混过官场不得志,清高固执耐的住寂寞吃得下粗粮的人吧,会阿Q一点,告诉自己,读书是为了修行,不为名利,也劝孩子们不能为名利而读书,可科举制度下偏偏只有科举才有机会人上人;另外一种人呢,就是我要说的,你们猜,会是哪些历史名人更适合这类?这种人是上述说的第二种的升级版,他们更为“圆润”一点,既不得罪高官,又鼓励学子,还美化读书的圣举,但当时他们想说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呢?是讽刺科举制度下的学子变成贪官污吏,为名利而熏心,为美女、黄金而读书,岂能谓之“书香”?
玷污!
终稿 丁酉吉年初夏于京 子时
下一论《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