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剧照)

最近参加一场家族小聚会,听到一个故事,很有意思:

话说,一位儿子问父亲:你怎么不努力当个皇帝?那样,我就托你的福,可以当太子了!

父亲说:说得轻巧。你怎么不努力当个皇帝?那样,我就沾你的光,可以成太上皇了!

儿子无言以对。


看来,抱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

现实生活中,爱抱怨的人实在太多。

上学时,抱怨父母没文化;打拼时,抱怨家庭无产业;创业时,抱怨兄弟六亲不得力……

上班时,抱怨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抱怨领导任人惟亲,无眼识才。

失败时,抱怨自己生不逢世;恋爱时,抱怨没能在合适的时间遇上合适的人,抱怨“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只恨此生未娶好,或者今生未嫁好……

各种抱怨,铺陈在前行的道路上,所以有了“怨声载道”这个词。


于是,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

有一个穷人家的孩子,13岁时到一个贵夫人家里做杂工。一天深夜,他为贵夫人熨一件高贵的礼服时,由于实在太困,不小心将煤油洒在礼服上。贵夫人硬要孩子赔偿,孩子哪有那么多的钱,只好答应帮贵夫人白打一年工。为了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孩子把那件被煤油弄脏的礼服挂在自己的床头,以便时时警告自己。

一天,孩子突然发现,那件礼服被煤油浸过的地方不但没弄脏,反而将原有的污渍清除了。

这个发现令他眼前一亮,通过在煤油里添加其他一些化学原料和无数次反复实验,他终于研制出一种干洗剂。一年后,孩子离开了贵夫人家,自己开了一家干洗店。这便是世界上第一家干洗店。

后来,生意越做越大,这个穷人家的孩子,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干洗大王。

他,就是法国的乔利-贝朗。

乔利-贝朗的故事,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当一个人打翻了命运的灯盏,眼前一片漆黑,看不到一点前途时,千万别泯灭了心灵的灯盏。

只要心灯不灭,心里还存留着希望,就一定能重新寻找到人生的曙光。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成长与打拼的道路上,都会面对和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也难免会有委屈和抱怨。

但是,如果我们不进行有效化解,心中的怨气就会越积越多,天长日久,我们就会变成怨气爆棚的“怨妇”,就会生活在自我包围的烦躁、悔恨与怨气之中,最终把自己剿灭。

殊不知,“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如果我们要过快乐幸福的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的好事、幸事、美事,让它们来滋润我们的生活、抚慰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心生感恩、庆幸与欣慰。

我们需要在岁月的流转与生活的磨砺中,修炼出宠辱不惊的本事。不奢望锦上添花,不妄想雪中送炭,也不惧怕落井下石, 去应对生命的苦痛与挫折,去面对情感的相逢与离散,在层层乌云中寻觅黎明的曙光,于滚滚红尘中安歇疲惫的灵魂。


记得少年流落他乡、终生没有故乡、老来送同伴骨灰入故土、“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高秉涵老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他说:人这一生,短短一辈子,不叫苦、不喊累、不说痛、不能怨、不许哭……要乐观,要坚持,要相信明天会更好!

有人说:人生就不断面对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

随着人生阅历的逐渐叠加,加上内心修炼的层层演进,在生命的长度(寿命)终有局限的情况下,去奋进修为,去定义生命的高度、增加生命的厚度、扩展生命的宽度,让人生变得淡泊、宁静、宽厚、温润、豁达、从容。

怨与不怨,哭与不哭,如意与不如意,并不决定于人生的际遇,只是取决于心中的感受、思想的瞬间,取决于内心的修炼与做人的境界。不是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