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证得颅内空
如果练功练到高级程度,可以用超常智能的感知功能的那种全方位的整体性,一下子感知到我们人体里边的生命活动的整体性。第一步,那就是过去佛家所说的“明心”,意识活动是空的,明了了,看到它了,感知着了。再以后功能一强化,心也明了,感知功能也强了,两者一结合,哗——里边出现一个难以言喻的东西,那称为“见性”。
感知功能感觉到意元体它本身了,它的整体性感觉着了,两者一合,一开始是明心。有个别人明心当时就见性了。但这种人历史上不一定出现过,说是明心见性,其实当时都是明心,不是完全见性。要见性还得去修。《六祖坛经》说五祖弘忍根据慧能写的诗认为是明心见性了。慧能既然见性为什么还逃跑呢?真正明心见性之后,那已经了不得了,人们想害也害不了他了。实际他是明心了,正往见性上去。真正见了性之后,把身体充起来,那是另外一回事,还有功夫。
当收视返听达到一定程度后,先是意念专一,继而进入一种“豁豁然空”的特殊感觉(当时除此感觉外皆无所知),这时意念活动已返回到了意元体的参照系自身(但尚未穿透参照系),亦即佛家旧说中的“明心”。当“明心”境界呈现后,再收视返听就非常容易了。因为在未“明心”以前,收视返听是逆常人习惯——意念驰于外——而动,即从外向里压;“明心”之后,已经认识到意念的发源处,因而收视返听是从发源处向里“牵拉、收引”,从而形成感官至“中心”的意识流。与前相较,可以用“负压”作喻,所以容易进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意念集中与收视返听在实际锻炼中往往是相辅为用的,并不一定是达到意念集中后才进行收视返听。
意念专一过渡到“明心”境界,有的一个质的变化,传统气功认为这是一个从事到理的变化。即从收视返听这个有形迹的事入手,达到体认到空洞无涯的虚明之理的境界。有两种情况:一是上述的从渐变到质变。收视返听的锻炼按意识指令进行,当视、听“收”、“返”到极点后,收返的意识指令对视、听即失去作用,若继“收”、“返”,就将返回发放意识指令自身。因为意识发出去的收、返指令,与往回收、返的意识动作合二为一了,此即古说的“能收”、“所收”合一。如果意念专一以后,不继续进行收返,则很难进入“明心”境界,然而此时的收返切不可着相着意,若着相着意于收返,则易出现幻觉,即古说之着魔。
如何恰到好处,既要收返,又不着相着意,首先是停止发放对视、听“收”、“返”的驱使意识指令,使视、听等功能进入自然状态,指令不再外入到各效应器官,使意元体恢复其本具之虚灵之体性。尔后,意识发出的指令是指向指令自身,从而体认到“能发”、“所发”、“能收”、“所收”本是一如,了无二致。此过程是从事到理的渐法。另一种情况则属于顿法。有一些素质比较好的人,听老师讲述“明心”的实质是意识收归意元体本身,当即体认到那种“虚灵”的状态。这一过程不是经收视返听锻炼得来,而是当下开悟,所谓“一说即是”。有收视返听的指令,就达不到这一境界,因为人已形成的旧习惯是意元体发放的任何指令都是指向意元体以外的,而“明心”却是要体察意元体自身。只有在发放指令处与发放指令时,使意识指令受到控制不外放而是指向自身,只有意识活动在萌动的一刹那,就形成体察意识,而不是运动思维或逻辑思维,才能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有的人能在进入“明心”境界时,同时达到“见性”。
明心不是感觉到意元体了,只是意识收进去了,意元体还没发生变化。见性是意元体发生变化了,变化了之后才是见性,一见性以后人一定要发生变化。
当收视返听(守混元窍也好,守神机宫也好),守到一定程度,往里面返、返、返,突然觉得里面(尤其是守神机宫)非常空空荡荡的——不过说空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有不少人收视返听时可以直接达到这种状况。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就叫“明心”。原来念“灵”或神机的“机”,里面一动,有个动的感觉;而现在里边一空,觉得里面有个地空了——意识往那一放,就那个样子了。当你明心之后,再往里边收意念就容易收了。平时我们是从外面往里压的,而明心后,里面有个位置了,意念往那一放,从里面拉外面了。
“我要体会里面去。”这一句话不生出概念,要体会什么就直接变成体察行为体察里面。这样感到空,那就是明心(还不是见性)。
佛教的老前辈只会这么讲:明心,发处就是收处,收处就是发处,收发一如。我们讲意元体有外向与内向,比古人多点词,多点内容,但实质还是一个。一下领会不了,就用收视返听来练它。
看到明点不是明心,也不是见性。意识能一收,收到明点里面去,到里面又是空空荡荡,那才是明心。从里边看到的那个东西,才是见性,不破除明点,根本谈不上明心见性。这是佛家密宗的功夫,给同学们随便那么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