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这一周,主要的感觉是丰富而忙碌,还带着一些兴奋。
先说说兴奋的感觉。兴奋是在好几次咨询对话中,开启了比较有创意的对话,一方面给谈话对象支持,另外一方面也在陪养新手对话工作者。
第一次,是请艳玲老师就兵哥文章里的议题访谈兵哥,我在一旁做观察和记录。访谈带出了许多文字写作困扰与他的生活及自我认同的关系,也帮助他丰富了他的文章表达。原来,这样的困扰,是一种对更有品质生活的追求,是一种对自己不低头、不认输的态度,要通过“文字”来“救赎”自己,或是自己要对自己的“文字”进行“救赎”。
第二次,是做了一次见证式访谈。我访问一位学生,邀请艳玲老师和另外一位同学在一旁观察见证。这孩子感到被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茫”困住,觉得自己没有了目标,未来不知道怎么办?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他的爸爸妈妈早早离世了,从小和奶奶一起长大。到学校来的第二学期,奶奶生病住院。虽然并并不是很重,可是让他感觉特别担心、也因为使不上力而愧疚。这样的感觉一直围绕着他,慢慢地变成一盘迷茫的迷雾,越来越大,越来越强烈。我们也渐渐的发现,这样的“迷茫”,其实是他对奶奶的爱,希望奶奶可以健康,希望自己可以有能力回报、孝顺奶奶。在奶奶为她付出的同时,他不断也在为奶奶付出,包括这一份“迷茫”(他称之为“彼岸花”,预示着一种希望但又不确定)。这样一说开来,他立马就轻松好多,就像“拨云见日”一般。他领悟到,其实自己不是没有目标,而是目标一直都在,虽然还不知道未来具体要怎么去,但他已经知道方向——让自己和奶奶都可以过得很好,就觉得很清晰明了了。这是一个因为爱才“关心则乱”的故事,令我们感动,也值得尊敬。后来。艳玲老师和另外一位同学也对他进行见证和支持,又回应了对于她们自己生活的领悟和帮助。
与此相似的是,这周我还听到另外一个孩子的故事。这次国考四科她过了三科,她感到很伤心、失望,眼泪忍不住地流。常人的眼光都会觉得这样的成绩已经很好啦,还有什么原因要伤心流泪吗?细细访问才发现了这份失望背后的价值。她到学校来学习,每个月生活费只花费四五百块钱,这在同龄的孩子中是非常的少。但她几乎很少向家里要钱,生活费几乎是靠寒暑假去火锅店、串串香店打工挣来的。家里有些困难,妈妈的身体不好,她非常希望可以尽快通过考试,还想去升本科。一方面要减轻家里的负担,一方面要追求学业和提升。对于这样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实属难得,很不容易。我不由得得出一种敬佩,也对于这些十六七岁的孩子,多了许多“心疼”。
这一周的丰富,除了这些访谈、日常行政事务的处理,更有听到同学们考试顺利的喜悦。另一个比较特别的发生是共同体的周五聚会。因为运动会的兴奋,大家的本周回顾都显得格外的轻松,感到好多的收获。然后,我们在现场练习和书写自我照顾,并进行分享。这大概是这一两个月来,大家发言的最轻松、最愉悦的一次了。我们往往都忙于生活的奔波,忙于责任的承担,忙于问题的面对,但很多时候去忘记对自己的照顾。可以好好照顾自己,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从大家的积极参与和热烈分享中就可以体会得到。祝愿小伙伴们在这个活动中还可以得到更多的滋养。
今天,开始去重庆参加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因为有着去年参会的经验,也就不太激动和新奇,但也会觉得吸收到很多新的信息。尤为重要的就是,看到一群同行者,一群充满激情、富有智慧、目光高远的同行者。可以这样说,是去年的创新教育年会促使我把心中的想法转化成落地的行动,成立了共同体。希望今年可以传播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让学校中更多的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