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惹谁了

这几天央视的《开学第一课》着实的火,满朋友圈都是要求央视和教育部道歉的微文,而且央视还真的道歉了。这让我颇感兴趣,于是乎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带着满满的槽点,看了节目重播。

结果还是挺让人失望的。首先,由于看的是腾讯的重播版,所以没能看到传说中长达13分钟的广告,实在没机会体会到许多微文里描述的望眼欲穿似的焦急等待。其次,传说中的四个小哥,只是在节目开始的歌舞和仅有的一个游戏环节里有点不温不火的表现,“娘”的并不酣畅。最后,以一个非专业观众的角度来看,整个节目中规中矩,除了一些稍显用力过猛的煽情外,感觉质量还不错,单从给青少年树立人生职业目标这一点来讲,也足够60分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一个正能量满满的节目,何以会招至网上一片哭爹喊娘似的声讨呢?抛开社会责任感爆棚的正义之士和起哄架秧子的好事之徒不谈,《开学第一课》究竟惹到了哪些大神,会面对如此尴尬之局面?左思右想,窃以为问题还是出在了教育部的那一纸公文上。

为了确保《开学第一课》的覆盖程度和影响力,教育部于8月22日下发了《关于组织中小学生上好2018年开学第一课的通知》。通知里面提到“及时把《开学第一课》播出时间及频道通知到各中小学校,并要求学校通知到每一位学生及其家长,让其在家与家长共同观看。”(以上引用内容来自于互联网)通知一发,各级的严格落实是必然的,于是乎观看《开学第一课》节目成为了家长和孩子的共同任务,而且还是必做任务,不能忽略。这就可能会引发一种了不起的现象,即“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

所谓禀赋效应,百度百科的说法是:“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通俗一些讲,就是人们一旦拥有某些东西,就会自然而然的将其视为自己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旦失去就会感觉百爪挠心,难受得要死要活的。

而教育部的通知和学校的要求,可能会导致个别家长自我意识的觉醒,认识到时间其实是自己的一种禀赋。本来在2018年9月1号20点整到21点30分这段时间,自己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玩麻将打电动,喝啤酒吹牛逼,精彩的人生有无限种可能。现在,却不得不陪着孩子,坐在沙发前,老老实实的接受正面教育。更有甚者,还要跟孩子一起完成拍照片、心得体会等费时费力的家庭作业。这下,很多老子、老娘不干了,开始红着眼睛看电视,过长的片头广告和略显阴柔的小伙儿,都成了不可饶恕的罪过,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头号敌人。完全忘记了自己被小红书、淘宝这些APP广告刷屏时的甘之如饴,忘记了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香蜜沉沉烬如霜》这些娘炮剧时的如痴如醉。于是乎,一篇好事文学爱好者的微文被大量转发,好像自己的孩子看了这个节目以后马上就会变成风流的大哥、阴柔的小哥,一个祖国花朵的精彩人生就在2018年9月1日当晚,被央视和教育部联手毁于一旦。

其实我一直在设想一个场景,究竟有多少家长在看完《开学第一课》以后,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你刚刚看的都是shit,让你看这些东西的都是坏人,作业不用写了,学也不要上了,在家呆着吧,以后我教你。”如果有,那我得敬他是条汉子。如果没有,那网络上流传的要求央视和教育部道歉的声音,就是伪怨气。


小丑通常会装的又笨又蠢,因为那是他的工作。我们不是小丑,所以完全没必要学习他样子。其实,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父母。父母的善良、戾气、高尚、猥琐、勇敢、懦弱,都会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的成长。与其为一个正能量的节目担惊受怕,还不如坐下来认真的审视一下自己,究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里,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还应该有什么样的改进。

坚持做最好的自己,既是对自己的责任,也是对孩子的责任。如此,我们的孩子,才可能会在我们的影响下有最棒的成长,经历最精彩的人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努力, 是为了不把自己的倔强, 浪费成一种逞强。
    hey_阿旺阅读 109评论 0 1
  • 世间的事儿莫不如是,都是被所谓经验或者阅历蒙了眼睛。只有你拍下来才知道自己能跳得多高。每天看大家说照片云云,其实如...
    四豪子阅读 192评论 0 0
  • 慢慢的读,慢慢的看,慢慢的想,咬文嚼字,所有内容中的缝隙都能看到!不光是看书,读出声来也很重要,国外书籍都可以用这...
    温柔的气息阅读 405评论 0 1
  •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目光被这一树牵牛牢牢牵住。那清丽的紫色花朵,像一枚枚别致的胸针,簪在了紫薇仙子的衣襟上...
    胡杨_2f03阅读 25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