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增是什么?”解释熵增,要从中学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开始:“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从有序走向无序。”
“熵”这个字呢,是物理学家胡刚复先生,在翻译热力学第二定律时,灵机一动造出来的。
简言之:熵是无效能量,是用来度量系统的“内在混乱程度”的数值,一个系统,越混乱,“熵”的数值越大;越有序,“熵”的数值越小。
举例:
如果小时候你的父母还迷信捡豆子能训练专注力的话,我想你对熵增,熵减就有了一个形象化的认识。豆子洒落一桌子,无序和混乱,熵值大,当你本着训练自己专注力的愿望一颗一颗捡到盘子里,捡完了,看看盘子里的豆子,看看整齐的桌子,熵值小了,具体专注力是不是因为熵值变小了就提高了,这就无从考证了。
早在1943年,在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的多次演讲中,薛定谔就指出了熵增过程也必然体现在生命体系之中,其于1944年出版的著作《生命是什么》中更是将其列为其基本观点,即“生命是非平衡系统并以负熵为生。”人体是一个巨大的化学反应库,生命的代谢过程建立在生物化学反应的基础上。从某种角度来讲,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具有抵抗自身熵增的能力,即具有熵减的能力。
——来源于百度百科
当熵增引入生命体系中,就有了后来的“精神熵”。
精神熵(PsychicEntropy),也被称为心熵,是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将其定义为心流的反面,认为精神熵的产生是因为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导致内心秩序混乱不堪。当精神熵逐步侵蚀心理能量时,人的注意力便会转移到错误的方向,最终无法为任何目标做出有效的努力。
内耗是熵增的最高形态。群体心理学对此有个专门的描述,叫作“内耗效应”,指的是在群体协作中部门内部因不协调或矛盾等造成的在人力、物力等方面无谓的消耗。放在个人身上,便是内心各种无谓念头一直产生摩擦,摩擦后的垃圾——精神熵不仅越积越多,还互相对抗,将人在心理上拖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中。
内耗时大脑的做功效率极低,体现在认知行为上便是注意力和行动力显著低下,比如拖延症。精神熵增就像是物理学上的摩擦力,让人失去行动力,这种阻力可以称为内阻力,阻止我们投入工作和学习。
新知洞见:
在教育孩子方面,时常感到脑袋中的教育方法无比混乱,仿佛实战哪一种也是一地鸡毛,不受控的孩子,情绪崩溃的妈,几乎成为了日常。
作为妈,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提出各种要求和标准,如果孩子达不到就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然后陷入焦虑、自责以及对孩子未来的担忧恐惧,脑子无比混乱——高熵值,最终的结果往往无非是把情绪发泄,一顿说教还是好的,各种摧残是常态。
阿德勒的教育思想风靡日本,说的就是家长干预了孩子的课题,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是孩子自己需要解决的课题,而家长把孩子的功课当成了自己的功课,把孩子的问题当成了自己的问题,然后横加干涉,打乱了孩子自身成长的节奏,更甚者,家长以为不管孩子就不会学,不管孩子就学坏,这究竟是家长的内心戏,还是家长无法相信孩子,无法停止管教的借口。或许给与孩子信任和时间,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家长和孩子各自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家长用自身的学习成长带动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就会逐渐趋于稳定、有序——低熵值,这时候养育孩子的幸福感、收获感就来了。
具体的理论可以参考《不管教的勇气》、《幸福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