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女人和男人争吵,在小面馆,点了烧烤。
光秃秃的竹签粘着滞留的油,男人撸完最后一根串扔在盘中。
女人眉头一皱又仿佛意料之中。
男人说女人不要欺人太甚。
女人冷笑,不做回应。
男人表示女人为什么不能忍耐一下?
女人终于将脸扭正,慢条斯理掰着指头数着:个人卫生,料理家务……
男人打断道:“你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女人厉声说:“别忘了那些东西都是谁买的?”
男人半晌不做声,继而嘲笑女人那些不过是对他妈的小恩小惠。
“我着实佩服,你手段可以。”
女人瞪大了双眼,不想再争辩下去,话锋一转:
“你不走吗?我已经结账了。”
女人心底说男人可真是他妈的好儿子。
二
去年万圣节后,我就在没见小于来上过课了。
我在微信上问了几次小于爸爸,但都没有回应。
直到偶然一次,小于爸爸得知我在找工作。
“王老师,明天中午吃个饭吧。”
好啊,我答应了。
小于爸爸见了我,先递出了名片,接着又问我是哪里人,北漂不容易,最近还在带课吗云云。
我不知作何回答,便嗯嗯啊啊寒暄中应和着。
“小于现在今年秋天就初三了吧,平时学习应该挺辛苦。”我很好奇小于是否还在练习吉他。
小于爸爸竟有些不好意思,也说道自己常年在外在中亚出差,小于的生活学习都是他妈妈在负责。
“王老师,你别介意,他妈妈吧比较传统,一直不太赞同他学这个,也算我擅作主张报了班。”
“还好还好,能理解,学业为重。”
“不过为啥想叫孩子学这个,一是我年轻时就喜欢但一直没条件;二是希望小于,能有个东西陪着他,能不那么孤单吧。”
小于爸爸笑了笑:“不说这个了,只要有时间会让小于去再上课的。今天是要跟王老师你谈正事。”
只见小于爸爸拿出笔记本,打开了项目书——乌克兰国际学院中国某某招生。
听下来,似乎是个乌克兰留学业务在国内找代理人,尤其是新媒体推广这块。
是个大单子呢,我可承接不来。
察觉到我意不在此,小于爸爸也没有放弃,说之后合作的机会仍然很多。
再次握了握手,我看着手中的名片:于某某,中亚总监,海外销售本部。
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
不过,我仍在意的是:
小于还会来上课吗?
三
赶上末班公交(地铁那个点已经停运,不然会更快些),穿过天桥,本以为今天回不来,不禁感叹自己运气真好,看完演奏会还能回家美美睡上一觉。
微信上跟舍友讲了句帮忙留个门,瞥见时间已经快1点了。
突然,我感觉有人在靠近我,偏偏这条小巷是到家的必由之路。
我故作镇定,耳听八方,准备疾跑。
“来玩呗。”
“帅哥,去玩呗。”
脑袋嗡的一下,我脚迈不开,腿发软,拼尽力气快步走起来。
她们人没有追上我,只是耸耸肩,但拉开挎包拉链的声音还在回响,异常清晰。
我到家后,大口呼气,只觉得担惊受怕。
舍友们调侃道:“你一男的怕什么呀?”
我没有理会,还在诉说刚才的经历,从她们的走位,用语,着装,发饰,还有停靠轿车内若隐若现的抖动。
大抵是我没见过世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