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岛农业大学赴临沂小分队
两周时间过去了,我们的社会实践也彻底结束了。回想十五天前,刚刚踏入马牧池乡这片土地时,我的心里充满了期待。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老师,所以在得知这次支教活动时,我内心十分激动。这种激动的心情一直保持到招生的那天。
我们到达支教地点——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后,第一件事就是招生。我们在不算大的教室里支起了桌子,等着学生们来报名。通知后过了两个小时,却只有四个人来报名,我十分紧张,心想不会没有人来我们的补习班吧。但是,下午的时候,孩子们都陆陆续续地来报名了。有的是自己拿着作业、课本过来,有的是家长带着一起过来,最后甚至超过了我们的预期,以至于不得不分成两个班。看着这一张张可爱的脸孔,我沉浸在满足愿望的喜悦之中。
还在学校时就计划着这次社会实践内容的我,对多种课堂内容都设想过——简单英语口语、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数学题以及各种物理化学实验。在其他志愿者讲课时我应该做什么,我讲课时又该怎么讲......但是,对于课堂上的各种突发情况我从未想过。在我给孩子们上第一节课时——我教的课是折纸课——就有很多状况,比如有许多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他们的动手能力比较差,他们的进度就与其他孩子不同。幸好有许多一起的同伴,帮助我教这些跟不上的孩子。不只折纸课,简单口语教学时,也是因为年龄问题,跟不上老师的脚步,部分孩子不敢说,说不出来;做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时,有些孩子活泼好动,无法安稳坐在座位上,容易阻挡别的同学的视线......最后,这些问题都被我们一一克服了。在上这些课时,也能观察到孩子们的性格,内向的、外向的、活泼的、安静的等等。
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而临沂又是著名的红色基地,所以我们不只设置了折纸课、成语故事课等课程,同时还开展了“红色故乡,青春向党”为题的活动,设置了有关党史的一系列课程:有姜兆赫讲的共产党的成立、黄懿娉讲的红军长征、耿月讲的五四运动和张淑霞讲的抗日战争。每一段,每个字,都是革命前辈们用自己的血和汗换来的,相信在听完这几节课后,孩子们也会有自己的感触。
而这段时间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7月23日那天。那天早上,我们收拾好了东西,换好衣服,阳光明媚,我们踏上了去往沂蒙红嫂纪念馆的路上。再去支教前,我就已经听说过这个纪念馆,对其中一位红嫂——明德英,也略有过了解。但是在去过以后,了解过以后,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却是《沂蒙大姐李桂芳》展室中的故事。在这个展室中,刚一进去就能看到一些雕塑,这些雕塑所展现的,就是孟良崮战役中妇女用肩膀扛起“火线桥”时的场景。这些妇女,有的已有身孕,有的还不满十八岁。但她们却用一块块门板、一个个肩膀,造了一座桥。这些人,有些连姓名都不得而知,只能是“某某家媳妇”、“村口谁家姑娘”这样的“代号”来称呼他们。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了沂蒙的红嫂精神,以及那个年代,人人为革命的奋斗精神与奉献精神。
最后的结班仪式,由于晓龙主持。回顾这十五天,我们所上过的课,开心、生气、紧张、感动各种情绪充斥在我们的心间。每个人都对孩子们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比如好好学习,但也要劳逸结合;玩的时候好好玩,学的时候好好学。我能感受到的是,每个人都已经将这些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学生,认真负责,而不是当做应该哄着的别人家的小孩,随便教教。
最后,支教活动圆满结束,我们也圆满完成了此次社会实践。我想我会一直记得这次社会实践,记住马牧池乡常山庄,记住这里的美丽的天空、绵延的山峰,最重要的,记住我们教的小朋友们。但不管怎样,我们终需一别,离别虽然伤感,但也因为离别而显得这段时间的珍贵。再见了,常山庄;再见了,小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