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并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在中国农村的广阔天地中,描画“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需要用智慧的头脑去勾勒,用勤劳的双手去创作。我们的家乡齐河县,正是这样一片有待努力耕耘的、充满希望的热土!
齐河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浓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四五千年以前,就有氏族居住,历经夏商绵延不绝,自秦朝开始置郡设县,命名“祝阿”,自宋开始,称呼“齐河。”县城驻地是古齐国正卿晏婴的封邑,因此得名“晏城。”齐河地处黄河流域,广阔的冲积平原比较适宜人们繁衍生息,因而这里留下了很多历史的印记。此地不仅有龙山文化遗址、东汉古墓、晏子故居等遗迹,还有燕王朱棣驻扎过的龙光寺(现名定慧寺),汉光武帝刘秀借雾脱险的“雾头”(今务头),唐僧一家劫后重逢的的“团圆宫”(今白马村)。
除了这些古迹传说,还有海洋极地世界、欧乐堡游乐园、黄河文化博物馆群、动植物园等近年来才打造的休闲旅游的好去处。齐河平原面积广阔,沃野万亩,粮菜繁茂,矿产丰饶,水源富庶,交通便利,是一片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广阔蓝海。
齐河有着得天独厚的物质资源和宽松优良的营商环境,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齐河农村的现实状况,是影响齐河经济腾飞的制约瓶颈。由于文化水平和固化思维的局限,大量的农民,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乡村是一座充满无限可能的、亟待开发的宝藏。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而“人才振兴”离不开教育的有力支撑。齐河教育如何在乡村振兴的洪流中,源源不断地输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各类人才,是当下,以及未来一个时期内,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着力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齐河教育人责无旁贷。
经过探索与思考,我认为齐河教育在各类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在以下几个方向做一些尝试。
基础教育厚植情怀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证明,情感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发展轨迹,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越早越好。为了让齐河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能够留住本地有志学子,让他们能在学成之后,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应该从小对他们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对小学和初高中的孩子们来说,祖国可能是个比较遥远的概念,但家乡是农村孩子从小生活的地方,热爱家乡的意识很容易被激发。教师利用孩子们熟悉的田园美景和历史文化,对他们进行情感和审美熏陶,在他们心中播下热爱家乡的种子,帮他们树立为了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在这种育人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成年以后,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反哺家乡的雄心壮志和切实行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巧妙地利用时机,对学生渗透“知家乡、爱家乡”的思想教育,激发他们“回家乡、建家乡”满腔热情,以此促使更多的农村孩子回到家乡的广阔天地,施展他们卓越才华。
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农村的教育,相关领导还可以组织专人编写齐河地方教材,以此为载体,向学生介绍本地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美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优质独特的地方特产,淳朴浓厚的民风民俗,各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加以增减取舍,充分利用“齐河风物”这部大教材,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引导,做好点燃孩子心中火种的播火人。
职业教育夯实技能
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全国职业学校70%的学生来自农村。在齐河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更应该充分利用职业学校的优势资源,培养适应加快农村发展的各类技能型人才。
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不可否认,绝大部分求学者都会渴望取得骄人的成绩,向往更高层次的教育,在更广阔的天地,过上更加光鲜亮丽的生活——但是现实是,人的认知感悟能力、观察记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一个人不可能成为全知全能的通才。有的人与生俱来天赋异禀,有的人通过学习而出类拔萃,总有一部分人无论如何努力,在学习上也不尽人意。他们无法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深造,只是希望学习一种谋生的职业技能,早日踏入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高层次人才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大批这样具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齐河职业教育正是承担着这样一种历史重任。
职业学校首先要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用崭新的理念来引领职业教育,本着促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职业学校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斗志,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引导他们去获得三大产业,特别是农村新兴行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艺。
职业学校还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完善和增加涉农专业设置。有关专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优化产业结构,将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解放出来,配置到第二、三产业中去,为此需要熟练掌握一、二、三产业合理规划的综合型人才,也就是乡村产业统筹、协调、管理人才;
整治和美化乡村环境,需要乡村环境治理、园区布置等专业人才、需要绿化苗木、果树、观赏鸟类等特种植、养殖的专业人才;
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推销各种农副产品,增加农民收入,需要流通领域的各类人才;
为了吸引更多人来农村旅游 观光,感受多彩的民间艺术,需要开发民间文化、民宿管理、乡村康养、田园游赏等多种的人才。
现代农村许多新兴事物的发展,催生出一系列的岗位需求,这就要求职业教育适应乡村振兴发展需要,设置相关专业,培养掌握各种技能的人才。
成人教育,重在实效。
大力发展农村人群的继续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的重要途径。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应用,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被解放出来。这些人中有一部分外出务工,单纯出卖劳动力获得收益。有人工作地区远,就长期不回来,孩子交给老人带;有人在离家近的市区打零工,每天往返奔波劳累不说,有时在风雨之中或烈日之下苦等一天也找不到活。除了这些能够外出务工的人,农村还有大量的闲散人员,包括年纪大些的老人、照顾孩子离不开家的妇女、有躯体或智力障碍的残障人士等等。
对于农村的大部分劳动力来说,应该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的头脑动起来,充分利用农村的大量资源,在家乡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而不是仅仅依靠背井离乡出售廉价的劳动力,获得有限的收入;另一部分无法外出工作的人,也应该行动起来,努力获得一技之长,而不是在打麻将、刷抖音和无事生非的闲聊中度过大把的闲散时光。
鉴于以上情况,我认为针对不同的人群,宜采取不同的再教育方式。
对青壮年农民,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对农民的教育,首先要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把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其次要激发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打开思路,从自我的小圈子里走出来,树立全局意识,关注发达地区,甚至是世界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营商环境、自然景观、精神面貌。让广大农民通过卓有成效的努力,打造经济强盛、环境优美、交通顺畅、文化深厚、民风淳朴的宜居乡村。
精准施策,授之以渔
针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对青壮年农民进行现代农业新技术应用、产业统筹运营管理、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策略指导;特新优品种的动植物种植、养殖培训;与现代农村休闲、娱乐、观光、美食有关的园景布置、民宿管理、民间技术传承与发展等多项技能的长、中、短期培训。充分发挥我县平原广阔、地肥水美、历史悠久、物产富饶、文化丰厚的优势,多业并举,因地制宜,将“果园、菜园、田园、庄园、家园”变成“花园、公园、憩园、游园、乐园”,让原本平淡无奇的乡野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以人才振兴带动农村经济振兴和文化振兴、生态振兴。
对农村尚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培训
随着生活条件和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中国人口平均年龄在逐渐增大。根据《“十四五”公共服务计划》,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寿命到2030年有望达到79岁。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老年人的劳动能力,给予他们与身体状况相适应的劳动技能培训,一方面能让他们不断接受和学习新事物,延缓大脑和躯体老化的进程,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命质量,让他们觉得生活更有意义、有价值,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家庭的收入,为更加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对弱势群体的技能培训,应本着喜欢参与、量力而行的原则,侧重于民间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比如小工艺品制作、民俗表演等充满趣味又轻松的工作,让老人从中感受到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快乐。
总之,齐河县的乡村振兴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时代重任,不是一个人、一时一地就可以轻易能完成的事情,这需要全县人民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因地制宜,深挖潜力,广借东风,锐意进取!我们每一位教育人,都应该是这一波时代浪潮的开拓者和奉献者,有责任、有义务为全县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竭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