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102,4-3-1,公孙丑章句下3-1》
今天是丙申年戊戌月己卯日,九月廿四,2016年10月24日星期一。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皆适于义也。"】
一,这一章很短,共三节。但主题是钱的取与拒,贴近生活。不是理财,不只是人情,而是论《钱的理路与人的态度》。
二,陈臻之疑。
1,陈臻是谁?
陈臻是孟子的门人。
2,陈臻之疑的来龙去脉。
他发现老师在周游列国期间,有些钱收下,有些钱又不肯接受,遂产生疑问。
3,由上可知,跟老师要跟得牢、要跟得久,再加上善于观察和思考,就能提出问题;如果没有一路跟随孟子学习的完整经历,半路就辍学了,则陈臻就没有机会等到辞受之疑的触机。
学习和时间的关系,犹如春苗与秋收的关系,时间是不能省略的要素。一年前师父教我的道理,当时没听懂,特别懵,虽然如此,亏得当时有那么一点明智的思想,知道问题在我自己身上,并且知道留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像一粒种下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变化,直到一年后的某一天,轰~的一声炸开。具体问题兹不例举,以免赘述。
总之,学习这事儿,不能在自己能懂能会能理解的知识上反复兜圈子,日复一日地接触那些能懂的,那叫玩物丧志,那不叫学习,玩物丧志的时间长了就变成一个熟练的白痴;只有在那些不懂不会不能理解的知识上勇于探索,才是真正的学习,日久功深即有豁然开朗的时刻。这样的学习才能促进一个人的进步。知识的学习、心性的成长、修养的锤炼,莫不如此。
这是近两年学习的心得,虽然浅陋,但有之前三十年失败的经验,所以才敢使用这样肯定的语气说出来。
以陈臻为例,他能提出问题,就能切己体察;能切己体察,就能省察自己;能省察自己而没有取得进步的,从未有过。
4,陈臻问:"前些日子在齐国,齐王馈赠上等金一百镒您不接受;在宋国,宋君馈赠七十镒您却接受了;在薛邑,薛君馈赠五十镒您也接受了。都是馈赠,您却有辞有受。如果说前些日子不接受齐王的馈赠是对的,那么后来接受宋国和薛邑的馈赠就有伤廉之嫌;如果说后来接受宋国和薛邑的馈赠是对的,那么前些日子拒绝齐国的馈赠就有矫激之偏。夫子在这两者中必居其一。"孟子说:"接受或者拒绝馈赠,事关君子立身大节,哪些应该接受,哪些应该拒绝,只看道理上如何,不能苟且。我拒绝齐王的馈赠不是矫激,而是拒绝了应该拒绝的馈赠;我接受宋、薛的馈赠,不是伤廉,而是接受应该接受的。辞受与否,都跟一个理字相关。"
故事背景与孟子的道理,后面两节展开。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