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正月二十四日,文峰诗社社友新年首次聚会。因哲民兄前几天转了一篇文章《东山岛留云洞,大多数人都不敢去的景点》给群友们看,引起大家兴趣,很想踏青龙潭山,寻幽云坞洞。因此聚会在正常的室内学习交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到龙潭山采风探访云坞洞和游苦菜寺两项内容。
室内学习交流结束后,众社友徒步向龙潭山上前进。龙潭山不高,上山的路有部队修筑的水泥路,不算难走。但考虑到社友中有许多老先生已是六七十岁,我还是有点担心。不过走了一段话,看到众多的老先生都步履矫健、谈笑风生,一点儿也不比我这个年轻人来得吃力,我的担心也就飞到九霄云外了。
龙潭山据说有龙潭,不过关于龙潭的位置却有不同的说法。《东山岛留云洞,大多数人都不敢去的景点》一文中的龙潭我们今天没有去探访。据该文介绍龙潭是位于山脚五里亭佛祖庙后面,地理位置比较低,汇集了从山上下来的地表水,池子比较大,水比较多,周围树木葱茏。我们今天探访的龙潭在更高的半山腰,更靠近云坞。这个龙潭由于位于部队管理区域内,池子不大,但被修葺得很是规整,四周池壁都是用条石堆砌,正面池壁上还安了一个石雕的龙头,有两个大理石阳雕的大字“龙潭“,看起来很像是那么一回事,只可惜是池水比较脏。据几位幼年时曾来此玩耍的老师和知情人介绍,这个池子原本的水源是一个泉眼,水质很好,曾经是山上驻军很长时间的饮用水源。只是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了泉眼被破坏,变成了死水,也就造成了如今池水的少和脏。
在龙潭边上拍照游玩一会儿后,我们就出发探访云坞。
从龙潭出发,先下行一小段路,再折而向东。初时尚有驻军所修的水泥路,之后是山间小路,再之后小路也不见了,只能是在杂草树木中穿行,在岩石之间跳跃。就这样的路况,几位老先生看起来却一点也不比我们几个年轻人吃力,同样是该低头就低头、该弯腰就弯腰、该跳跃就跳跃,折枝穿林、拽草攀岩,动作干净利落一点儿也不含糊。只是走过了很长的路后,虽经众人四处寻找,却丝毫不见云坞的影子。无奈,只能是返回龙潭。不过此行虽然找不到传说中的云坞,这一路辛苦却没有白费——这条路上有着许多美丽的景色和让人惊喜的发现!
回到龙潭后,帮我们带路的龙兄弟怕我们再次扑空,就趁着我们休息的时间自己跑着去探路。一会儿,我们突然听到他的大声召唤,大家连忙再次跟着他出发。
这一次,我们从龙潭的位置继续向上攀爬。初始的路比较陡滑,不过很快就接上了一条以前部队所挖的战壕。顺着战壕向东行走,很快就到达了云坞的位置。洞是由巨石叠垒而成,从外面看不显得大。洞口巨石上繁体的“云坞”两个大字尚能看得比较清楚,旁边一些小字就很难辨识了。“云坞”这两个字据史载为明郑成功部将张进儿子张日辉所题。进入洞内,感觉空间还比较大,估计容纳个四五十人应该不成问题。洞中有一张石头垒的桌子,据说原来桌面上刻有棋盘,可惜风化严重,一点儿也看不出棋盘的样子。望着那被青苔遮蔽的“云坞”和斑驳不可辨认的“棋盘”,怎能不让人心生人生易老、岁月易逝之叹!听同行的社友说,以前传说有人上山干活,曾在洞里遇到两个老头在此下棋。那个人看得入迷,一直等到其中一个老头喊他回去时才如梦初醒。结果等到他下山后却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山上半日功夫,山下沧海桑田,却又是让人不禁心生对神仙生活的羡慕了。以前看书知道“烂柯”的故事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流传,却想不到自己的家乡竟然也有,这可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从云坞下来后,虽然时间已过12点,但一干社友却依然热情不减,顺道游览了天地会的著名遗迹——苦菜寺。苦菜寺初建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后经多次兴废。今幸逢盛世,政府重视,信众支持,得以重修,遂成今日之规模。寺内既有许多新的建筑,也尚存有一些旧的经幢、碑刻等,不论是从单纯的游览还是从缅怀历史的角度都很值得一游,只是限于本文范围就不一一细述了。不过,从寺中的《苦菜寺重建碑记》中得知,苦菜寺的开山祖师明雪熙贤和尚原先就在云坞石洞修行,后受信众延请下山住锡弘法。今天,我们一众的游览次序和几百年前高僧的弘法次序一致,这似乎倒是冥冥中自有定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