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练笔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以课文内容和结构布局以及写作方法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表达训练。随文练笔是一种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形式多元化,有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促进读写深度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作用,成为阅读教学设计的“标配”。对巩固知识、促进理解和练习表达、破解“习作教学难”等有一定作用。
随文练笔三法:学练结合、阅读批注、感悟交流
一是学练结合。就小学生而言重点是字词句的运用。在阅读理解课文中相机引出学习知识,在语境中解决知识的认知。在认知的基础上展开随文练笔,如听写词语、用词造句、仿写句子等,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是阅读批注。阅读批注是随文练笔形式之一。初读课文要及时记录而留痕。教师要从年段目标出发搭建逐步上升的台阶(发现、理解、感悟、质疑、提问等)。批注时机可在课前预习,初读课文和深度解读环节,并明确要求。设置好批注格式、标准和内容,统一使用批注符号和方法。确保文本原生价值。指导。统一批注符号很重要,能促进规范、交流、检查、习惯养成等而提高效率。批注需要教师的方法指导,除了分类指导、逐项落实之外,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在的前提下,把阅读理解引向深入。
三是感悟交流。感悟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关键。文本鉴赏与评价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层层剥入。宏观指文章整体,中观是文章段落,微观则集中在句子和词语上;文章整体重在人物、思想、感情,文章段落重在结构、思路、情节,句子和语言重在用词、用句、修辞。启发、感悟、交流、写读后感。
随文练笔局限性
1.过于依托文本语境缺乏创新
教师会主要关注的是练笔的时机,如在课文精彩处仿写练笔;在空白处想象补白练笔,包括“续写补白”和“扩写补白”;动情处“情动而辞发”练笔等。语境对习作起着启示、激发和引领作用。随文练笔有了课文语境的依托,便降低了表达难度,自然容易出彩。单元习作要重新构建语境,增加了表达难度。
2.缺乏整合而丧失灵性。
随文练笔过于“随文”。单元课文之间的练笔各自为阵,而不是滚动式推进。缺少为单元习作服务针对性、有勾连性。
3.缺乏与单元写作对接。
指向习作教学的随文练笔,首先应关注单元习作知识要点和语境要素。其次从单元课文中寻找习作知识点。再次编排好单元课文随文练笔的训练点和侧重点
(节选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9年3期)。来自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