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看社会学和哲学方面的书籍,受其影响总是想写一些“讲道理”的文章。说是“讲道理”,不过也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结合一些理论形成一篇带有自己观点的文章。之所以说是文章,而不说是议论文,是因为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观点能不能成为跟读者有共鸣的观点,如果不能,那就不算是议论文。
但我这人有个毛病,看到的开心事不回去多想,一笑而过;但是遇到不好的事,总是会想想为什么发生,放大自己的感受。长此以往,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写的文章戾气越来越重,这样就有了我不想写“讲道理”文章的几个原因。
一、难受
这种难受,一是总是发现负面问题的难受。总是看到不好的事情,情绪总受影响,写文变成了发泄,有时候甚至是大喊大叫的抨击,写文章时的我好像变成了失控的我,再缓过神来依旧感觉难受;二是读着难受。毕竟读者(这里也包含我自己)更多是想发现美,而不是看满篇的戾气。我受负面情绪影响写的文可能也会把戾气传给别人,别人何必花自己放松的时间给自己“找气受”呢?
二、观点
这个标题本来想写“教育”这个词,后来改成了“观点”,原因就是我发现又自以为是了。我只是以自己的学识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而我本身有时候是很偏激,很理想主义的人,所以我的想法不能“教育”人,只能是自己观点的表达。既然没有什么干货让别人成长,又不是人情练达之人,那么还何必总是亮观点呢?
三、纯粹
我想写的文章,一直是可以给自己和读者带来一种美感的文章,不是辞藻的堆砌(我在高中时很喜欢这样,多写景,少抒意。因为辞藻堆砌的比较好,所以总是得到表扬和一些奖项)。但现在的我开始会耐下心去读鲁迅,老舍,茅盾等人的著作,看看他们笔下的人物,笔下的故事,总能带给我共情,让我懂得一些现象和道理,但他们的文章却没有在一板一眼的讲道理。我想这就是“以文化人”,这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对于文字的热爱,让我想在这一方面长久的耕耘。要想走的远,总不能一直原地踏步,故步自封。要学会反思,学会学习,学会进步。总想着让自己多读多看多想,却总是忘记写,这也使我少了很多发现和对比自己问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