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学会提问》一书,里面提到了这两种思维方式,感觉比较新奇,就单独把摘出来,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进行一些解读。
-1-
海绵式思维,我们在看书、看报告、听讲座的时候,就像海绵遇到了水,没有选择地把接触到的水吸净。如鲁迅所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其相反的过程其实也是如此,只要周围还有水,就会不断地吸着。这种方式进行学习,得到的知识是没有批判地完全继承,把对方的精华也吸收,脏水也照单全收。
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也是相对刻板教条的过程,海绵只是执行了它吸水的基本功能。就像人在世间一般,只是履行了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每天除了吃喝拉撒和基本的劳作来保证生活之外,不想特别多的,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是喜欢这样的平平淡淡的日子。
回想起我在读商学院的时候,就是这种海绵式思维,我拼尽力气,去上每次大课、节气课,各个班级组织的沙龙活动,真是忙得头脚颠倒,焦头烂额。美其名曰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但是我的学习漫无目的,没有主线,也没有想明白自己的核心诉求。所以所学的东西,对我来说也只是上在哪个时间段刚好在那节课而已,并没有入脑入心,更别提化成上身的功夫。
海绵式思维方式下的忙等于盲,自己的心不明朗,做事容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的东西也是散在的,不成体系的。
-2-
淘金式思维,就是带着批判性的精神去学习和生活,我有我的筛子,这是我淘金的设备。也就是,我有自己的思考方式以及质疑的意识,在自己读书学习时候,能够时刻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互动。作者说这一句话有什么依据?这个依据可靠吗?这样的事情对外界的影响是什么,影响程度又有多大呢?作者的核心论点是什么,他的论据准确吗,具有代表性吗,他的论证过程符合逻辑吗,合理吗?如果作者坐在我的对面,我最想和他探讨的问题是什么?看完这篇文章或者这本书后,我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我的结论和作者有什么异同?最重要的是作者讲的这件事情,到底与我有什么关系,我如何将其核心观点应用在我的学习生活中去。
淘金式思维,除了具有上述的一系列发问之外,在具体的操作上也有重要意义。拿读书举例,海绵式思维可能试图记住书中的每一个元素,而淘金式思维更多的是边阅读边划出重点,并思考与自己的链接,经常把自己代入场景中,去体会,去争辩,标注出来作者可能存在的问题。逐步形成自己对书中核心问题的看法。
-3-
这两种思维方式基本覆盖了大部分人的思维,但也不是泾渭分明的。有时候我们需要通过海绵式思维来拓展阅读面,同时也需要用淘金式思维来形成自己的阅读成果,甚至转化为自己的观点和认知,成为与人分享的基本素材。
从阶段上看,海绵式思维就像精读,淘金式思维就像略读。我们刚入手的时候,其实还是需要海绵式思维来慢慢锻炼自己的判断能力,逐步形成更有效的淘金式思维。
先求规模再求质量,当然如果能够协调发展就更好了。这就如现在的写作一样,海绵式思维是我目前每天坚持死磕的方式,而淘金式思维就是我进入下一个阶段,放慢节奏,提高质量的阶段。